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上海市卫健委2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全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
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这一现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得到了证实。根据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所产生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老龄化问题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数量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思考和全面行动的复杂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亿,约占总人口的 18.7%;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然而,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养老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已超2.8亿,占全国14.1亿总人口的19.8%。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7月底,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徐志军在一档媒体节目中表示,北京人口老龄化呈加速的趋势。2021年之前,每年北京新增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大约是18万人,折合每天新增500人。
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有两种不同思路,主流思路是通过城乡统筹来一并解决城乡养老问题,最主要的主张是通过缴纳养老保险,年老时依靠养老金养老。
据统计2020年65岁以上老人达2.54亿,预测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5亿,老龄化、少子化、未富先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养老已经由家庭代际转化为社会代际。
过去一年,养老频频成为热词。一年时间,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全国统筹,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老龄化”“银发经济”“延迟退休”时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4月10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在参加“2023民生访谈”中介绍,上海老龄化高峰预计在2035年之前来临,目前老年人口已达550万。她同时指出,养老设施布局需“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据悉,“十四五”全市将建成17.8万张养老床位。
前不久,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根据国际通行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上海已经步入中等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持续加深。以居家养老为主的上海,如何在社区为老人们提供养老服务?在老龄化程度超过41%的华山居民区,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适应老龄化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探讨老龄化进程中,“中国式”养老的特点、困境、挑战与机遇。
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显示,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会翻两番。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67亿,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在老龄化趋势下,“长期护理”的医疗护理服务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3月5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