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1月1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养老计划创新形成夕阳社区,是否可持续? 在中国农村地区,晚年生活有时是孤单的。
为构建群众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持续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便利性、可及性,日前,北京市发布《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庄镇党委结合老龄化镇情,聚焦村居老人“就餐难”问题,从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入手,回应老年人日益迫切的用餐需求,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
无锡“锡心香伴”的助餐品牌已初具规模,建成并投入运营133家助餐中心,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同时,已有619个社区(村)助餐点,日均就餐人次2.7万人,构筑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70岁独居瘫痪老人因大面积褥疮住院后病亡,亲属和护工谁该为此担责? 10月25日,记者从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金山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审结了这样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
从2020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街道蓝旗新村社区妇联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联动,设立“夕阳如画 旭日如歌”妇女微家项目,在每年重阳节前夕,大学生志愿者都会给社区10对金婚老人拍摄金婚照、举办“金婚盛典”庆重阳系列活动,今年已经是第4年。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根据最新统计,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达到553.66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36.8%。而位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老年人口的占比更已高达41.5%。在此情况下,不少养老机构存在“养有余而医不足”的困境,而居家养老的老人对日常照护、健康管理等方面也有着较多需求。
“打卡”5000平方米苏式园林,观看苏式评弹演出,体验早晨八点半养生保健操、八段锦等体育运动……10月23日,75位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走进苏州国寿嘉园·雅境复合型养老养生社区,沉浸式体验“苏式”养老生活。
10月23日,正值重阳节,中铁上海工程局池州平天湖项目教育园区驻地所在的马衙街道碧山社区热闹非凡,108位70岁以上老人齐聚一堂,同吃“重阳宴”。
如何让乡村老人有所依、有所为?在多地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互助养老模式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针对这些读者关注的与老年人维权有关的问题,北京观韬中茂(厦门)律师事务所许炜律师、福建典格律师事务所林毅彬律师、福建法森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林黎晖和该所律师高河彬轮流进行了解答。
不久前,奉贤区柘林镇新寺村82岁的村民金琴华与83岁的胡雪琴将自家宅基房流转给村集体后,一起住进了“椿萱庭”。这是新寺村最新探索成立的宅基嵌入式养老点,配有10个床位,涵盖餐厅、医务室、活动室、休息庭院等。如今与5位老人同住,原本独居的金琴华不再寂寞。
上海市长宁区旅游协会、上海长宁区老年协会日前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上海长宁千寿游瑞园 太美香谷里欢度重阳”活动,一千多名长宁老人共赴苏州度过了一次欢快的敬老之旅。
10月23日,在淄川区太河镇响泉村,一场别开生面的重阳饺子宴温情上演,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