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异地养老正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方式。
1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朝闻天下》栏目,聚焦宜兴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异地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约4分钟、题为《扬帆长三角“候鸟”老人的异地养老记》的报道,带全国观众了解了长三角地区老人来宜养老情况。
为提升一老一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绍兴新昌县聚焦关键需求,通过“融合服务”,将养老、托育资源整合在同一空间,为居民提供康养、幼托、娱乐等服务。
临近中午饭点,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周垟村的农户家中飘出饭菜的香气,行动不便的缪阿公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等着送餐到家的爱心午饭。
为更好地把握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与痛点,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12月7日下午,由秦淮区瑞金路街道办事处指导,南京商业地产商会、宝石花社区研究院主办,江苏福寿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物业+养老: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的需求十分迫切。
记者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在接受了志愿者的帮助和服务后,也逐渐走出家门,回归社区大家庭,在一项项公益活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奉献力量,结交朋友,收获快乐。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新途径,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先后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医养结合等政策文件,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河南郑州金水区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引进专业服务人才,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服务圈”。
为给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社会化照护服务,福山区九如城康养中心和银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月定期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中探望和照护,端午节带来香甜软糯的粽子、夏至时分送来清爽可口的西瓜、中秋节是包装精美的月饼……一份份有温度的“礼物”,敲开了幸福大门、走进困难群众的心门。
11月6日中午,宝丰县城关镇东街社区的“长者食堂”飘出阵阵饭香,老人们像往常一样,到了饭点就前来就餐。“我在这吃了很长时间了,饭菜咸甜适中,营养搭配,且多样化,适合我们老年人,还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真是不错。”社区居民吕洪义吃着可口的饭菜高兴地说。
11月1日,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政局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345”方法,培育“鼓楼”养老新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识字里社区位于长沙的老城区,里面住有2000多位老人,其中不乏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自湖南弘益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的银龄食堂开办以来,许多老年人选择前往食堂就餐。食堂每日自采食材、现场制作,一餐含有两荤两素,标价10余元不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优惠价10元。
近期,由枣庄市市中区民政局联合枣庄市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的“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公益活动在社区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活动主要针对低保特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费用减免,帮助他们早日解除病痛,重见光明。
近年来,茅石镇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模式,不仅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了传统养老院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痛点,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的医疗照护,让养老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