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时期,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早上9点,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安佳坪东颐养园里,老人们正在进行早操锻炼,这些老人平均年龄70岁,早操是他们的必修课。
11月13日,记者获悉,作为安徽省首家公立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护理院正在试运营中,该院由合肥市政府投资兴建,是一所集医疗、康复、养老、照护、健康管理、临终关怀“六位一体”医养结合机构。
长期以来,家庭式养老一直都是我国城市及农村家庭主导性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在重阳登高的习俗。除此之外,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大家也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尊重,重阳节常常被大家称为“老人节”。
2022年末,我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11.07万人,占比20.43%,达到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养老,一个绕不开的社会话题,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如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事关千家万户。
为加快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辖区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9月22日,河洛镇养老服务中心暨医养结合中心启动仪式在沙鱼沟社区举行。该中心是巩义市首家公立养老服务中心暨医养结合机构。
近年来,茅石镇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模式,不仅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了传统养老院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痛点,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的医疗照护,让养老更有温度。
近年来,临河区不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聚焦老年人健康问题,链接养老、医疗、基层党组织方面资源,打造“党建+医养结合”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的“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近期,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计划为全市4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2次医养结合服务、为3200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连日来,记者走进该项目部分试点机构,看基层医疗机构如何不断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守护老年居民健康而努力。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探索实施“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养、上门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为让更多社会公众知晓、了解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服务以及日常运作情况,在今年普陀区“政府开放月”系列活动期间,一支由普陀各界居民群众组成的参观团队,走进了普陀区甘泉宏利敬老院,他们在这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养老新模式、体验养老新生活,也从侧面了解了普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成就。
8月26日,记者从合川区卫健委获悉,该区二郎镇卫生院新开设的医养结合科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合川区首家基层医疗机构整合利用民政资金,建设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机构试点单位。试点运营效果评估后,经区政府批准将在全区范围内有序进行推广。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普陀区持续发力,探索“9073”格局下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手段,自2022年上海市《“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全区已成功建成5家“互联网+养老机构”。
7月28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