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预测“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步入中度老龄 化。“未富先老”的现实压力下,如何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养老模式,发挥全国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先行示范作用,根据《广州 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内容,本报今起推出“大城市 大养老”系列报道。
chapter 1
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难题
截至2020年,广州市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0.6万,老龄化率达18.3%。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为了让市内目前213万常住老年人口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广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
中重度失能、失智人群长期依赖基础、治疗和康复护理,他们也最需要来自家庭、亲友和来自社会的关心。在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中,如何让老人的生活更安全、更幸福?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广州昊琛养老院院长沈丽红明显感觉到,近几年随着民众对阿尔兹海默病的了解,送来养老院的失智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在该养老院中同样需要投入巨大护理资源的还有失能老人。这群失能、失智老人往往也是在养老院里居住时间最久的,如无就医等特殊情况,老人们大多会在养老院一直待到生命的末端。
重度失智
他被送养老院
在把老伴顾国辉(化名)送进养老院之后,郭翠红(化名)自己也因为疲惫住进了医院。
顾国辉今年80多岁,他确诊患有重度阿尔兹海默病已经三年。当初老人被发觉患病,是因为一次意外走失——在某一天跟着妻子外出时,他在地铁站里迷路了。
为了照料老伴,原本患有心脏病的郭翠红不得不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在老伴身上。但失智症并没有有效的病因治疗药物,现有手段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延缓症状的快速发展。顾国辉的情况一天天恶化,被他遗忘的生活技能越来越多。他开始不记得东西摆放的位置;前几分钟问过的话,下一刻他又再次重复;由于健忘,他的脾气越来越难以控制;直到有一天,一向爱体面和洁净的他也对大小便失去了分辨力,家里的沙发上、地板上都出现了他的排泄物”。
随后这样的情况几乎天天在家里发生,顾国辉似乎总是精力无限,而长期照护却让郭翠红的睡眠和身体每况愈下。直到一次散步时,顾国辉二次走失,等家人报警找到他后,惊魂甫定的儿子儿媳以及郭翠红终于决定把顾国辉送去养老院。
在祈福护老公寓,顾国辉的床位安排在专门的失智区——护老公寓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边是属于轻度失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比较丰富,老人们乐于社交;而顾国辉所在的另一边则属于重度失能失智区,需要专门熟知护理知识的护工来进行重点巡房。在那里,像顾国辉这样的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失智老人照护成难题:
照护难度大,靠磨合出经验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每个个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有的老人刚到养老院时对于陌生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洗澡时会推搡护工;有的老人精力充沛,喜欢四处“串门”;有的老人日夜作息颠倒,到了晚上会大吼大叫;有的老人则一开始就呈现出自闭状态,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和人的淡漠。“甚至有的老人会去马桶洗手,有的爱抠脸上的伤疤,有的会拔掉针头,有的会用指甲抠床上的木板,有的甚至会咬拖鞋。针对失智老人,最大的问题便是安全隐患。”沈丽红告诉记者。
目前,失智老人照护成了养老院普遍面对的大难题。对于这些老人,一些智能化的设备鲜少能派得上用场,“例如防走失防跌倒,各种各样的电子系统、监控定位等,理论上是蛮好的。但是实际上想要做好护理,还是要靠人。” 广州昊琛养老院院长沈丽红说。
养老院普遍会采用的是“巡房+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来有针对性地应对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照护注意事项。“这些只能在日常的磨合中不断地总结方法和经验。”祈福护老公寓的护士长彭欣说。
某位老人的个人档案
比如为了解决顾国辉老人喜欢“玩大小便”的问题,彭欣和护理员们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人家对于自己的名字有认知能力,于是护工们便将顾国辉的所有个人用品都贴上他的名字,并根据他的动作做出引导;还有的失智老人对自己年轻时的社会角色会有反应,如果管老人叫“谢阿姨”“张叔叔”对方可能不理你,但如果喊“谢老师”“张教授”,他们就会非常愿意接受意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对这些老人我们会适当采用‘忽悠’的方法。”祈福医院护老中心护士长吴婉虹笑称,“比如他坚持要回家,我们就会假装准备带他回家,再反复回护老公寓里拿衣服和证件,可能过十多分钟后,老人家就会忘记要回家这件事。”
照护失智老人需要的是方法,而照护失能老人则更多地需要耐心。在祈福护老公寓,刘叔的护理难度就极大。由于患有肺病加上类风湿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如今刘叔的皮肤已经薄如一张纸,“平时护士给他打针,只是轻轻一绷,就会导致皮肤裂开,直接露出皮下组织。”
因此护理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在他身上。每天,护理员就需要给刘叔的皮肤涂3~4次保护油;由于肺部疾病,老人每天吸氧和雾化的次数也格外多;而在老人的生活起居方面更是需要“轻柔”:吃饭喂食时需要尽可能采用不烫的流食;衣物和毛巾需要选用柔软温和的布料;甚至在搬运老人起卧时,也要格外小心关节处的皮肤。“他的皮肤一旦出现裂痕,我们就需要用专门的贴布来帮他‘打补丁’,以让皮肤快速愈合。”
据记者调查了解,市内养老机构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都不低:
广州昊琛养老院一共有160个床位,入住约120位老人,其中约70人为失能失智老人;祈福医院护老公寓共入住约60位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为三分之一;广州穗康颐养院的90多位入住老人中,中重度失能者比例至少70%以上;享福老年公寓失能老人占6成;康桦长乐老年公寓失能失智老人占到五六成。
老人需求:
既要像“家”,也要有爱
志愿者前往养老院看望老人
对于此类特殊老人来说,仅有完备而细致的护理似乎并不足够。吴婉虹曾经参观过一家养老院,那里对于失智老人有一个特别的专区,“所有的桌椅柜角的设计都是钝角或者软包,门窗是像一幅画,不至于让老人想到逃跑;专区内各个角落都设置有监控录像,可以实时查看老人的情况,墙壁上有许多图案和电子浏览产品,可以吸引并刺激老人的视觉,从而对他们的思维训练起到帮助……”目前已有医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可以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程发展,包括减缓认知衰退、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攻击行为等。
但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养老院建成时间早,格局基本已经确定,硬件无法更改,因此只能在“软件”方面,护理人员尽可能丰富失能失智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延缓病情发展。比如在祈福护老公寓,有时会招募一些志愿者或老师来给老人们讲兴趣课,“即便是看到一些新鲜面孔,老人们都会非常高兴,这些对于他们的情绪和病情都会有积极作用。”昊琛养老院则是希望把养老院打造成“家”的感觉,“通常给护理员的补贴会尽量充足,我们院的历史比较久,人员流动率比较稳定,凝聚力不错,当护理员的幸福感提升了,整个院的氛围也会好很多。”
不过对于这些特殊老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需求还是离不开“爱”:就像每次郭翠红来到养老院看望顾国辉时,他还是会忍不住想跟着老伴儿走;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谢老师”,最希望家人可以带她喜欢的零食来看望她;与老伴儿一同住进养老院的李伯,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失智的妻子讲述她跟前任的故事,然后两人再一起吵闹……
古叔在养老院生活了一年。在养老院,他性格开朗,颇受护工们和其他老人的喜欢,但提及起去年刚离世的妻子,以及由于疫情许久未能相见的女儿,他却依然会落泪,“我现在这样也挺好的,但在这里就是没有什么朋友。”
护理员告诉记者,古叔患有一些老年疾病,在妻子去世后,女儿由于担心老人的身体便将他从广西接到了广州。但由于女儿尚未婚配且工作繁忙,不愿拖累女儿的古叔便决定到养老院。古叔表示,唯一的心愿是疫情快点结束,让女儿带他出门好好看看广州这座城市。
一位老人正在休息,桌面上是她参加活动时的照片
机构护理:
专业医护是核心,人手紧缺待解决
而除了情感方面的需求,失能失智老人在生活、健康及精神等方面对照护者提出了“高要求”:协助移动、身体清洁、入浴、喂饭、排泄……因此照护者不但要有照护的意愿,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除了基础护理,甚至要包括管饲(经鼻、经口、胃造瘘注食)、压疮预防、吸痰、给氧、心理需求……照料失能失智老人,无疑是一件非常消耗护理资源的事情。专业技能医护人员不足,几乎是横亘在各家养老院面前的一大挑战。
祈福医院护老中心,护理员正在帮一位半失能老人做复健
广州市昊琛养老院位于北京南路,这家有着17年历史的养老院,共有约120名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就有70多个,按照这样的规模,院长沈丽红原计划给养老院配备两名医生、两名护士,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养老院却迟迟招不到人手,现有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不得不承担起双倍的工作量。
记者在红山社区“颐养中心”也了解到,由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康复治疗师、助理社会工作师、技师级养老护理员等组成了非常完善的护理队伍。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部分老年人多病共存,国家鼓励二级以下的医院转型为养老或是护理院。“护理院其实是医院的延伸,住在护理院可以得到24小时更便捷、及时、细致的照护,医护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但目前,市内大部分机构护理中,失能失智老人的“特护”只是养老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被单列为“护理院”,而不同类型的养老院医护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市郊一家刚开业一年多的养老院,中重度失能者占据60%。该养老院市场部负责人肖女士介绍:“护理最大的难点就是院内医疗资源不足,我们有固定招聘来的护士,但固定的医生没有招到,目前是与一家公立医院合作,该院每周只有一天派医生来巡诊。特护长者一有问题,我们院内的医疗资源基本上处理不了,就得往医院送。”
同样紧缺的还有护理员。在祈福医院护老公寓,总共有上百名老人,大约有30~40名护工,“平时护工数量还算充足,但是养老院具有一个周期性特点,如果是碰上节假日,护工就会严重不足。而受疫情影响,养老院要求护工不外出,一些外省的护理员可能会想要离职回家。这也给护工市场带来一些不稳定性。”
昊琛养老院内一共有30多名护理员,按现院内护理人员力量,每位护理员至少得照顾3名失能或失智老人,“并且有些家属无法理解,其实失能失智老人的病情是会不断变化的,并且还会有一些人为难以控制的意外情况发生。老人是夕阳,他们的病症并不会逆向发展,因此护理员的工作强度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为解决这个问题,沈丽红也想过,能否由民政部门牵头与护校合作,分配一部分实习生来到养老院缓解护工不足的状况。
护工的职业技能培养也是一大难题。当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医疗护理、社工系统、餐饮业等行业。而对于那些医养结合型的养老院,在招募护工时更倾向于社工等专业人才,“在我们这些老牌养老院,护工们大多数是50岁左右的劳动妇女,她们细心耐心有经验,但也存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沈丽红称。因此针对这个情况,沈丽红每个季度都邀请培训老师来到养老院,手把手结合具体实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居家和社区养老:
加强监管有助提升服务水平
“不过在失能失智老人中,还是相当大的比例,家人会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模式。”吴婉红透露。事实上,居家和社区养老也对中重度失能人群起着关键作用。在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支持与指导下,2021年第八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爱在身边,颐养之家”项目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医养服务。这是红山街卫生服务中心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智慧社区居家医养护服务体系的探索。自今年7月份启动以来,项目已直接帮助辖区30名失能长者。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负责人、副主任护师罗岚对记者介绍,该项目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中重度失能老人或不能独立生活但又不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通过为老人配备穿戴智能呼叫设备,提供爱心颐养包以及专业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等上门服务和24小时颐养咨询服务,满足老人日常生活、健康、医疗上的需求,将医疗机构、护理站、养老院、家政服务站“搬”到老人家里。
“在上门护理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都是双老或独居状态,有老两口都失能的,请了个保姆,我们医生、护士上门做巡诊和医疗护理;也有卧床很多年的,我们上门给他做康复训练和慢病管理。我们教会照料者正确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做到健康预防和管理,预防压疮和并发症的发生。”
李阿姨因多种慢性疾病导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里人全天照料护理,若到医院看病治疗,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她安装了智能呼叫设备,并提供每月1次家庭医生巡诊、每周1次护士居家护理服务和家政助洁等居家医养服务,在团队的悉心照料下,李阿姨身体情况趋于稳定,身体机能有所好转,连进食量也提高了,大大减轻了家属照护老人的压力。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璞缘照护的外联事务部负责人孙蓓颖认为,针对居家照护,有力的监管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在全国20个城市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城市的上级部门监管严格,居家照护的服务水准会更有保证。针对居家建床,长护服务,医保、商保、民政部门通过电话回访、上门稽查、家属邻里访谈等拓宽监管的维度。有的城市上级部门投入监管的人力、物力力度非常大,稽查员早上三四点钟就出门了,护理员给老人洗脸,毛巾的叠法如果不对,那都是要扣分的。这就会促使我们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和培训,从而更好保障失能老人的权益。”
在比例方面,红山街卫生服务中心已建床居家护理的有37位老人,其中30位是中重度失能者;在璞缘照护目前服务的全国范围内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者占70%,中度失能者占30%。“据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中重度失能老人平均占常住人口的千分之0.7。”
更多床位“搬”回家
“护老者”也应获得关怀
《广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优化养老床位供给结构。发展临终关怀、认知症障碍照护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专区及床位,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服务能力。到2025年,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全市养老床位的比例超过75%,认知症障碍照护床位数达到4000张。”
记者从广州市民政部门了解到,广州市自2019年起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通过上门服务、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将养老床位“搬”进老人家中。“十三五”期间,广州试点建设948张家庭养老床位,资助2524户特殊群体老年人家庭、77个居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经统一评估且照顾需求为2-5级的居家老年人,按照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罗岚介绍:“在实际操作中,评定为6级的重度失能老人也可以申请,接下来我们重点就是针对中重度,需要特护的老人建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以往笼统地被称作“失能老人”相比,有“认知症障碍”的失智老人群体也比从前受到更多的关注。孙蓓颖对记者说:“我们在社区活动和调研中发现,不同程度的失智老人确实在不断地增加。以前普遍认为‘老年痴呆’是年纪大了以后脑子糊涂了,但现在发现,一些60多岁的老年人已经开始有这种认知障碍的迹象了。比如记忆力衰退、失眠、轻度抑郁等,就会产生一些认知上面的问题,所以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讨论如何干预认知障碍。实际上,重度的认知障碍可被列入‘中度失能’的范畴。对于这部分老人的照护,和卧床的失能老人又不同,护理更为复杂。包括心理疏导的干预,也应该被提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业内人士认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模式是未来的趋势,因此,要制定更多支撑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形成针对中重度失能家庭养老的援助服务网络。
业内人士同时建议:一要将家庭养老纳入社区养老的范围,建档立案,主动关心,特别对家有失能卧床或失智老人的要经常上门了解情况,提供政策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将“护老者”列入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的机制;二要定期免费举办“护老者”培训,传授专业护老知识,不断提升他们护老水平;三要成立“护老者”活动俱乐部,定期举办活动,互相交流、分享个案,开展心理辅导,认同他们的付出,送上爱的鼓励,表彰他们为照料自己父母所作出的努力;四要设立家庭养老援助中心,帮助护老者家庭开展援助服务,提供替换服务,让护老者也有喘息机会,消除心中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