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社区缺乏养老设施,一面是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大门紧锁、形同虚设;一面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新建,一面是已建机构经营困难、纷纷倒闭。想象中的蓝海,为何却在实践中成了困局?各方跑马圈地之后,如何让这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活下去,也许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1月10日,资兴市民政局依法取缔一所非法托老机构。资兴市共有养老机构6所,供养对象640余名,其中属于社会保障特困供养对象453人。自2021年12月以来,该市多措并举着力护航民政服务机构特别是养老机构安全。
尤其是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CPI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遭遇到了生存困境。如何不再让民办养老机构“运营难”成为社会发展的痛点,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早,住在滨湖区百禾怡养院,96岁的严阿公刚在护理员搀扶下坐起身,就有医生到床前为他测血糖,随即热腾腾的粥、牛奶、鸡蛋就端上来了。“住在这里,既像家里,又像医院,心里踏实。”
“2022年我们计划新建2-3间幸福饭堂,推动9家养老机构上‘三星’,并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微服务平台新开发数据分析应用服务项目不少于3个,持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1月4日,禅城区民政局局长丘少锋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