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日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针对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多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主要涉及加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优化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扩大普惠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强化服务改革组织保障等6方面20条措施。
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媒体通气会,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
10月9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召开的《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媒体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北京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经能力评估为失能老人的15.3万人,重度残疾的1.06万人),占比23.44%。
9月25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
近年来,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前天,2024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创新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全面系统展示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成果。论坛上,“老老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办的首都热点问题研讨会举办,会上发布了北京“老老人”照护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智库报告,为构建活力奔涌的老龄社会建言献策。
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人,占总人口的15.4%。
据介绍,“老伙伴”计划是通过招募热心公益的低龄老年志愿者,以结对互助的方式向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探访、陪伴和互动等家庭互助志愿服务。
在上海,时间可以兑换养老。这一说法起源于上海市民政部门推出的一项新型互助养老服务——沪助养老时光汇,通过搭建智慧平台,以“小老人”服务“老老人”,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志愿社区为老服务项目。
79岁的康阿姨住在天平路街道太原路,唯一的儿子身居国外。去年某天老人外出时不慎摔了一跤,多亏隔壁弄堂的邻居陈海、张圣梅夫妇照料,陪着去医院看病。尽管伤势不重,但难以动弹的康阿姨还是需要有人在身边看护。
82岁的买热也木与94岁的张淑芳,分别独居在乌鲁木齐市中环路、前进街的小区内。过去3年里,张秀红经常上门帮她们做饭、洗衣、聊天,还带她们逛公园。“多亏秀红,不然我们的晚年生活真有些孤单。”买热也木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