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4岁,社区把我们老年人照顾得很好,但有时还是觉得无奈,碰到了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于淑珍老人的发言,让整个会场安静下来。
4月16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来到西城区,调研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实地调研之后的座谈会上,组织者请来8位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社区老人“提需求”,其中就有家住复北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于淑珍。
原来,于淑珍需要解决的,不是紧急呼叫,也不是助餐这样的大问题,而是一些非常细碎的小事。比如,查看一下高处的开关,或者需要登高取个东西,这种事情她就很为难。说大吧,不值当麻烦别人;说小吧,老人岁数大了,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于淑珍说,独居老人最怕摔,她曾经因为登高摔过一跤,从此之后就对这种事情很犯怵。
“我有一双鞋在柜子顶上想拿下来,后来思来想去,干脆买了一双新的。”于淑珍语气中透着无奈。她说,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会经常遇到。找邻居帮忙,人家可能会觉得矫情;如果给人家钱,又显得太生硬。“像这种小事,我该找谁?”
于淑珍面临的问题,在高龄独居老人中其实挺普遍。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养老服务的供给不但要细化,而且必须要跟得上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来自月坛街道铁二二社区的崔万忠今年71岁,是一位“活力老人”,他建议延长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的开放时间,同时对其他社区的老年人开放。吴语仙老人来自独生子女特殊困难家庭,除了养老的问题,她还面临着残疾儿子的照料问题。65岁的梁淑玲既是老人,又是老人家属,她的婆婆90多岁,同样的服务显然不够……
对于老人们提出来的需求,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徐志军认真做着记录,并不时提问。“我来到新岗位不久,我问得细一点,了解得更详细一点,好为大家做好服务。”他诚恳的表态,赢得老年人的阵阵掌声。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养老工作部署,构建时代需要、社会满意的首都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成立了创新完善养老工作模式专项工作组,通过开展深入调研,全面精准了解掌握北京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对策建议,创新发展模式。
当天是工作专班成立后进行的第一场调研工作。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居家老年人的需求,工作专班特地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月坛街道和白纸坊街道选择了来自不同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参加座谈会。本次座谈还邀请了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服务供应商、为老服务志愿者参加,请他们从不同角度说问题、提意见,力争破解养老服务的难点、痛点。
接下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展开一系列调研,邀请老年人“提需求”,直面问题,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致力于“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努力让老年人过上满意的、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具体来说,即培育政府严格监管、政府主导,以养老事业发展为目标、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可信任信赖、服务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构建两种模式”,即开展就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依托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及纽带平台,整合养老服务机构、物业公司、家政公司、医疗机构、养老助餐、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涉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开展异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选择郊区闲置宅基地较多的村或待转型培训疗养机构,支持通过适老化改造和应急设备配置,打造高品质的田园(山水)养老社区,为城区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还将全面调查梳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诉求,全面覆盖不同年龄、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服务规范管理,坚持准入门槛有规范、人员上岗有培训、服务提供有标准,促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品质化。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手机调到摄像模式、架好,灯光调好角度,手边备上一杯清茶,河西区惠州里居民窦建国坐下来熟
从3月中旬至今,北京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已经80多天。封闭管理期间,家属探视
粽情粽意,6月2日,四川仪陇张思德服务联盟组织志愿者、热心居民开展“粽香暖人心 浓浓端
3月2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97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社会工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又将迎来一个新春。近期再度拉响疫情防控的警铃
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在挂号就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