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养老旗下网站 - 找养老院上搜养老网

北京养老院封闭管理80多天,看养老机构如何筑牢“心理防线”

  • 搜养老网
  • 2022/06/07
  • 北京日报
  • 次浏览

  从3月中旬至今,北京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已经80多天。封闭管理期间,家属探视暂停,老人“不进不出”,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

  封闭不封亲情,隔离不隔爱。在这个特殊时期,养老机构也需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让老人心静身安。

  小小通话器  老人和家属“隔窗”聊天儿

  一部小小的通话器,拉近了老人和家属之间的距离。

  在西城区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的落地窗外,每天都会有家属和老人“隔窗相会”。在这里,老人不但能够和家人见面,还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和家属聊天。原来,这是院方为缓解老人焦虑情绪的特别举措。

  公寓全封闭管理80多天,对于院内的近190位老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考验。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副院长盖广介绍,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这一次的封闭管理是最长的一次。两年多来,虽然老人对封闭管理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家属也比较理解,但老人在情绪上的波动仍不可避免。例如,有的老人会经常询问什么时候能开放,家属什么时候能来探视。随着封闭管理的时间越来越长,老人询问的频率也出现上升趋势。

  “封闭管理之前,我们是鼓励家属来探望的。”盖广说,院内居住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关爱。实施封闭管理后,安全毫无疑问成了第一位,但工作人员对老人的心理需求也依然很关注。“我们经常帮助老人通过视频或电话和家人沟通,但这种方式毕竟有局限性。老人还是希望能够近距离地和家人交流。”

  怎么能够让封闭管理的老人离家属更近一些?银行柜台的通话装置,给了工作人员启发。原来,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紧邻阜成门外大街辅路,设有沿街的落地窗。以往,经常有家属隔着窗户看望老人,但由于隔着厚厚的玻璃,双方需要很大声地说话,或是打电话交流。“如果安装一部通话器,交流不就方便多了?”

  在本轮疫情中,院方安装的通话器派上了很大用场。小小的通话器,不但缓解了院内老人的焦虑情绪,也让家属探望老人变得更加方便。为了方便老人和家属,院方对一楼的家具进行了重新布置,在窗前摆放了沙发;在室外,工作人员还摆放了两把椅子,好让家属能够和老人多聊一会儿。

  两个月来,这种无接触的探访方式深受老人和家属欢迎。一位老人高兴地说,有了通话器,大大缩短了和家人的距离感,心里别提多舒坦了。由于通话器太招老人喜欢,甚至还出现了排队等“见面”的情况。

  

 

  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安装通话器,让老人和家属可以面对面交流,“隔离不隔爱”。

  “我们看着老人的笑容多了,心里也很高兴。”盖广说,在封闭管理之下,老人非常安全,而且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这段时间里,老人不仅需要吃得好,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

   线上阅读  让老人平静下来

  老年人有了心理问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通过种种反常举动来表现。“比如,有的老人会‘没事找事’,还有的会吵架、骂人,或者频繁打电话给子女要这要那。”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薛晓萍说,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物质条件上并不匮乏,但是却亟需心理上的慰藉。

  “给老人买这买那,不如陪老人多说说话。”薛晓萍表示,疫情之下,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薛晓萍是老年公益阅读平台“银龄书院”的创始人。十几年来,她带领老年人通过阅读走出阴霾,获得内心的平和。“阅读是让老年人平静下来的最简单的办法。”

  “银龄书院”的读者中,有大约10%的老人是住在养老机构。疫情突如其来,为了不让这部分老人觉得被遗忘,薛晓萍结合阅读平台的特点,利用网络和广播,组织起一系列特色活动。每天早上6点,她就和义工在微信群里发“早安卡”,带领老人们一起朗读古诗词,邀请老人参加线上活动。

  本轮疫情以来,薛晓萍已经组织了十几场线上活动,每次都有300多人参与。老人们在微信群里纷纷晒出自己拍的照片、小视频,焦虑的情绪在转发、点赞中消散了。

  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微信群里的信息依然刷个不停。这时,薛晓萍就会在群里“检查”,提醒老人早点儿休息。“疫情之下不能出门,很多老人养成了刷短视频的习惯,对手机严重依赖。”薛晓萍说,老人对手机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孤独。好在,老人相对来说比较“听话”,看到提醒后,也就乖乖地睡觉了。

  为了鼓励老人把疫情“熬过去”,薛晓萍的“银龄书院”每周的课程都排得很满。她动员老年人参与制作有声读物,在电台带领大家读书,深受老年人欢迎。上周五,她在电台讲的是《不生气不生病》,很多老人一听书名就乐了。

  随着全市疫情整体进入扫尾阶段,许多老人对疫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薛晓萍说,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害怕病毒,但是害怕寂寞。而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可以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让老人“有事干”,她有时会特意讲一些比较难的诗词,让老人去查字典,从而远离不好的情绪。“我们做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让老人能够‘心静身安’。”

  开通热线  随时倾听老人心事

  新冠疫情牵挂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与病毒赛跑”的紧迫让更多人有了切身体会。这段时间里,一些人出现情绪焦虑、食欲下降、失眠等现象,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疫情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勇介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不但会给人带来精神负担,甚至还会引发身体上的反应。例如,想睡觉却总也睡不着,没有重活却总感到很疲惫,吃饭没有胃口,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咳嗽等等。“有的人甚至到医院做了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症。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

  此外,有的人在面对疫情时出现过激行为,原有的矛盾更加凸显,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个人、家庭的正常生活。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加上老年人体弱多病,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等特征,无助感进一步加深。
 

  从3月中旬至今,北京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已经80多天。封闭管理期间,家属探视暂停,老人“不进不出”,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

  封闭不封亲情,隔离不隔爱。在这个特殊时期,养老机构也需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让老人心静身安。

  小小通话器  老人和家属“隔窗”聊天儿

  一部小小的通话器,拉近了老人和家属之间的距离。

  在西城区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的落地窗外,每天都会有家属和老人“隔窗相会”。在这里,老人不但能够和家人见面,还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和家属聊天。原来,这是院方为缓解老人焦虑情绪的特别举措。

  公寓全封闭管理80多天,对于院内的近190位老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考验。国投健康长者公寓副院长盖广介绍,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这一次的封闭管理是最长的一次。两年多来,虽然老人对封闭管理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家属也比较理解,但老人在情绪上的波动仍不可避免。例如,有的老人会经常询问什么时候能开放,家属什么时候能来探视。随着封闭管理的时间越来越长,老人询问的频率也出现上升趋势。

  “封闭管理之前,我们是鼓励家属来探望的。”盖广说,院内居住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需要家人的照顾和关爱。实施封闭管理后,安全毫无疑问成了第一位,但工作人员对老人的心理需求也依然很关注。“我们经常帮助老人通过视频或电话和家人沟通,但这种方式毕竟有局限性。老人还是希望能够近距离地和家人交流。”

  怎么能够让封闭管理的老人离家属更近一些?银行柜台的通话装置,给了工作人员启发。原来,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紧邻阜成门外大街辅路,设有沿街的落地窗。以往,经常有家属隔着窗户看望老人,但由于隔着厚厚的玻璃,双方需要很大声地说话,或是打电话交流。“如果安装一部通话器,交流不就方便多了?”

  在本轮疫情中,院方安装的通话器派上了很大用场。小小的通话器,不但缓解了院内老人的焦虑情绪,也让家属探望老人变得更加方便。为了方便老人和家属,院方对一楼的家具进行了重新布置,在窗前摆放了沙发;在室外,工作人员还摆放了两把椅子,好让家属能够和老人多聊一会儿。

  两个月来,这种无接触的探访方式深受老人和家属欢迎。一位老人高兴地说,有了通话器,大大缩短了和家人的距离感,心里别提多舒坦了。由于通话器太招老人喜欢,甚至还出现了排队等“见面”的情况。

  

  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安装通话器,让老人和家属可以面对面交流,“隔离不隔爱”。

  “我们看着老人的笑容多了,心里也很高兴。”盖广说,在封闭管理之下,老人非常安全,而且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这段时间里,老人不仅需要吃得好,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

   线上阅读  让老人平静下来

  老年人有了心理问题,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通过种种反常举动来表现。“比如,有的老人会‘没事找事’,还有的会吵架、骂人,或者频繁打电话给子女要这要那。”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薛晓萍说,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物质条件上并不匮乏,但是却亟需心理上的慰藉。

  “给老人买这买那,不如陪老人多说说话。”薛晓萍表示,疫情之下,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薛晓萍是老年公益阅读平台“银龄书院”的创始人。十几年来,她带领老年人通过阅读走出阴霾,获得内心的平和。“阅读是让老年人平静下来的最简单的办法。”

  “银龄书院”的读者中,有大约10%的老人是住在养老机构。疫情突如其来,为了不让这部分老人觉得被遗忘,薛晓萍结合阅读平台的特点,利用网络和广播,组织起一系列特色活动。每天早上6点,她就和义工在微信群里发“早安卡”,带领老人们一起朗读古诗词,邀请老人参加线上活动。

  本轮疫情以来,薛晓萍已经组织了十几场线上活动,每次都有300多人参与。老人们在微信群里纷纷晒出自己拍的照片、小视频,焦虑的情绪在转发、点赞中消散了。

  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微信群里的信息依然刷个不停。这时,薛晓萍就会在群里“检查”,提醒老人早点儿休息。“疫情之下不能出门,很多老人养成了刷短视频的习惯,对手机严重依赖。”薛晓萍说,老人对手机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孤独。好在,老人相对来说比较“听话”,看到提醒后,也就乖乖地睡觉了。

  为了鼓励老人把疫情“熬过去”,薛晓萍的“银龄书院”每周的课程都排得很满。她动员老年人参与制作有声读物,在电台带领大家读书,深受老年人欢迎。上周五,她在电台讲的是《不生气不生病》,很多老人一听书名就乐了。

  随着全市疫情整体进入扫尾阶段,许多老人对疫情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薛晓萍说,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害怕病毒,但是害怕寂寞。而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可以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让老人“有事干”,她有时会特意讲一些比较难的诗词,让老人去查字典,从而远离不好的情绪。“我们做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让老人能够‘心静身安’。”

  开通热线  随时倾听老人心事

  新冠疫情牵挂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与病毒赛跑”的紧迫让更多人有了切身体会。这段时间里,一些人出现情绪焦虑、食欲下降、失眠等现象,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疫情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勇介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不但会给人带来精神负担,甚至还会引发身体上的反应。例如,想睡觉却总也睡不着,没有重活却总感到很疲惫,吃饭没有胃口,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咳嗽等等。“有的人甚至到医院做了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症。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

  此外,有的人在面对疫情时出现过激行为,原有的矛盾更加凸显,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个人、家庭的正常生活。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加上老年人体弱多病,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等特征,无助感进一步加深。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成都市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的详细介绍

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简介(成都爱科院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成都市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简介(成都爱科院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成都市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的入住条件和入住须知

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简介(成都爱科院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科分院社区养老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养老院宣称能延长7年以上寿命 因虚假宣传被罚3万

企查查显示,近日,北京京莘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因违反《广告法》,被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督管理

无锡市纪委监委通报:一养老院原院长截留五保老人资金被

10月24日,无锡市纪委、市监委通报了两起养老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典型案例。其中,无锡市锡山

养老院环境服务都不错,史阿姨为啥想搬出来?

作为一个有着2.67亿老年人口的发展中国家,10年来,我国大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