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养老网
- 2022/06/18
- 南宁新闻网
- 次浏览
近年来,有部分商家抓住老年群体关注健康养生的特点,采用不法手段向老年人推销保健类产品,侵害老年人消费权益。为提醒老年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引导老年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6月17日,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发布今年第7号消费提示,提醒老年人在购买保健类产品时应该注意的“十个不等于”,规避消费误区。
一、“最新研究”≠“正确结论”
最新研究往往是特定研究条件限制下的一个结论。一方面,一个结论的成立有着诸多限制条件,并不能随意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最新研究需要与这个领域的其他研究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综合在一起来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尤其当商家极力宣传一项研究的结果很“惊人”“颠覆”“改写”,往往意味着忽悠的可能性很高。
二、“热门科学术语”≠“高科技新产品”
商家热衷堆砌一些深奥的科学名词,只是为了让你“不明觉厉”,很多时候卖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仅仅是通过这些科学术语暗示他们的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已。
三、“拥有专利”≠“有宣称的功效”
许多产品宣称有多项专利,听起来很“高大上”。专利只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并不代表产品在所有的方面都拥有专利。这个“某一方面”,可能仅仅是包装或者加工设备的些许改进而已,与宣称的神奇功效并没有任何关系。
四、“原料稀缺”≠“效果显著”
中国古人认为“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就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脑补”。对动植物来说,稀缺往往表示它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或者没有驯化养殖种植的价值。但凡看到一种产品的卖点主要是“以稀为贵”,很有可能只是“忽悠”。
五、“名人在用”≠“合适于己”
绝大多数代言产品的名人并不具有评判产品的专业能力。代言产品只是“商业交换”——厂家付钱,名人向粉丝推荐该产品。名人在用、名人推荐、名人喜欢,都跟“功效”没有什么关系。
六、“传统古法”≠“安全健康”
“传统古法”,只是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琢磨出来的办法。而食品是否安全健康,取决于原料和加工中的工艺控制。如果“古法”中有好的部分,都可以吸纳到现代工艺中来;而现代工艺对于安全健康的认知,再聪明的古人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七、“工序复杂”≠“产品就好”
许多食品喜欢宣称“经历XX道工序精心制作”,但食品品质并不由工序数量和复杂程度决定。对于营养和安全,工序多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营养损失、增大安全风险;对于风味口感,直接尝尝就知道了,也不需要用工序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来衡量。
八、“原料种类多”≠“有特别功效”
许多食品宣称“含有XX种原料”。一种食材或者营养成分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并不是“有”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宣称的功效”“有多少”。原料种类越多,就意味着各种原料的含量越少。在理论上可能存在“鸡尾酒效应”,但这种“搭配产生的效果”需要证据来证实。市场上某些宣称“含有XX种原料”的功效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只是把“XX种原料”混在一起做一锅大杂烩,然后根据“逻辑上可能有”就赋予了它“有”各种想要的功效。
九、“生物活性”≠“保健功效”
有许多产品喜欢说“含有XX生物活性物质”,或者“研究发现某食品中含有XX生物活性物质”,然后被演绎成具有“保健功效”,最典型的就是“白酒养生”“白酒抗癌”。其实,“生物活性”只是说这种物质能对细胞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一定是好的“保健功效”,也可能是“毒副作用”;即便细胞实验表明“可能有效”,在人体中是否存在同样的作用,需要多大的量才有同样的作用,也是没谱的事情;即便通过吃某种食物对身体有某种好处,也还需要考虑你能吃多少。
十、“存在不同”≠“存在优势”
商家会借助各种“眼见为实”的小实验在演示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存在不同”,然后演绎出自己产品宣称的功效。让消费者形成看到“不同”就有更好功效的错觉。其实我们在看到产品对比存在不同时,需要搞清的是这种不同“来源于什么”“意味着什么”,而不要因为“有不同”就相信了商家说的“有功效”。比如不要因为冰糖比白糖好看,就认为冰糖比白糖“健康”。
推销形式层出不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请老年消费者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多个心眼,最好到正规的实体店进行消费,并索取正规的消费凭证,不要盲目听信口头宣传。如果您购买保健类产品发生消费纠纷,可以选择拨打12345、12315热线、向当地消费者组织投诉,或通过“全国12315”网站、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进行投诉举报,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