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养老旗下网站 - 找养老院上搜养老网

长三角养老一体化 | 上海“银发族”缘何“生活在别处”

  • 搜养老网
  • 2021/12/15
  • 新民网
  • 次浏览

  长三角的“银发族”有多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地区户籍总人数为2.16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4746万,老年人比例为22.03%,高于全国18.70%的平均水平。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但在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的长三角地区,“异地养老”成为一种选择。生活在别处,上海“银发族”缘何选择异地定居,生活体验如何?记者走进江苏盐城、浙江湖州、安徽黄山,听听他们的故事。

  江苏东台 侬放心,这里老适意额!

  “在上海我住在世博园边上”“我家在外高桥,原来侪是浦东人呀”……上周六,江苏盐城东台市安丰镇,61岁的包岳群见到了同样来自上海的陈宗锦夫妇,瞬间切换到“上海闲话”模式。异地遇见老乡,倍感惊喜与亲切。包岳群和丈夫卢家平,在东台生活已近10年。看到镇上又来了上海人,她忙不迭“现身说法”:“侬放心,在这里生活,老适意额!”

  “从小住变成了定居”

  包岳群和丈夫卢家平都是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人,2011年因居住地拆迁,在亲戚的建议下,他们借住到了东台市安丰镇。当时夫妻俩不会想到,原计划的一次“小住”,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

  退休之前,包岳群在供销社上班,身体一直不太好,心脏和胃总是不舒服。“到这里住了一个月,感觉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胃也不痛了,心脏也好多了。”包岳群回忆,因拆迁有些事需要处理,不久后又回到上海,可不到两个礼拜,身体又有些不舒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们又来到安丰,过了两个月,那些不适的症状又消失了。”

  就这样,在上海、安丰来来回回了好几趟,最终与家人商定,搬到安丰定居。2012年,夫妻俩花了50多万元,在安丰镇民主居委会购置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从此定居安丰。

  彻底换了生活环境,但包岳群夫妻俩很快就和当地人熟络起来。新房买好后,他们打算将屋前搭建的一个小棚改造成阳光房,莳花弄草。住在前面的邻居知道后,主动提出把两家之间的空地让出来给包岳群家使用,如此一来,阳光房的面积比原先计划宽敞了不少。


包岳群

  一到冬天,邻居们就来包岳群家的阳光房里,喝茶、聊天。现在,包岳群把每天的时间表都安排得满满的:早晚两场舞,下午打打牌,再去镇上买点菜。说到这里的菜价,包岳群笑得合不拢嘴:“真的便宜,这两天上海的野荠菜要18元一斤,这里3.5元一斤就已经不得了了!”

  包岳群还享受着在上海少有的田园时光。大白菜、蚕豆、青菜、萝卜……在离家不远的农田里,夫妻俩“承包”了一块菜园,“自己种的蔬菜,绿色无公害。家里有亲戚过来玩,我都让他们带点回上海吃。”

  “长寿之乡”智慧养老

  就医,是异地养老绕不开的话题。有次,丈夫卢家平得了急性阑尾炎要开刀,可把包岳群急坏了,“那时我们对这里也不太熟悉,但附近的邻居知道以后,马上就帮我联系了医院,而且还开车把我们送到医院。”

  看病不难,但报销的麻烦依然存在。习惯了在安丰的生活后,夫妻俩如今很少回上海的家,仅有的几次,主要是为了回去报销医药费。“搬过来后,平时买个药都挺方便的。但之前在这边住院,花了6000多元,就只能自己先掏腰包,再回上海去报销。”

  让包岳群期待的是,去年12月,沪苏跨区域合作、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签约。项目总占地1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人,定位于长三角区域康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在沪苏两地政策叠加下,东台今后将导入上海瑞金医院、华东疗养院等优质资源,实现医疗、疗养、教育等资源共享。


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位于黄海之滨,东台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闻名,空气质量位居江苏前列。而包岳群所在的安丰镇,是盐城市首批“森林小镇”之一,也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据统计,当地5万常住人口中,9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240余人,百岁老人16人,最高寿的是106岁。

  为了更好地服务“银发族”,东台正构建智慧养老模式。今年10月,东台市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正式面向老年群体,不仅设有助餐区、助浴区、理发区等生活区,还设置精神关爱、活力文娱、智慧养老等功能板块。同时,服务中心通过设置“智慧养老”呼叫中心,构建一站式、一体化、线上线下互通的智慧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获得方便快捷实惠高效的养老服务,让智慧养老更有温度、更具品质。

  “上海邻居越来越多”

  上海至东台,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因长江阻隔,过去上海去东台要一天时间;沈海高速、苏通大桥开通后,上海至东台的车程压缩到3小时之内;去年12月底,盐通高铁开通后,上海到东台的时间最快只要1小时43分钟。

  随着交通的便捷,如今在东台的上海人越来越多,在两地的“家”之间往返也越来越自如。今年65岁的上海徐汇人王朝芬,也把新家安在了安丰镇。

  王朝芬喜欢旅游,不久前和朋友来东台观光,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建筑所吸引。安丰镇是因盐而兴的千年小镇,走在古镇街头,多元化的建筑风格跃然眼前,既有徽派风格,也有山西四合院落,还有浙南民居风格,正是源于古镇上曾聚集过山西会馆、浙江会馆、江苏会馆等全国各地盐业客商的会馆。


安丰古街

  “出门不堵车,古街也很有味道,我就想着买套房子,在这里生活也不错。”王朝芬说,买房、装修,开销加起来大概花费了20万元,但她并未打算马上入住,“我在上海还有个店铺要打理,一个月一次往返是少不了的,我准备再‘发光发热’几年,之后再老老实实在这边定居下来。”

  虽然没法立刻享受安逸的养老生活,但对王朝芬来说,自己和老伴接下来的生活就更有盼头了。巧的是,王朝芬的新家,离包岳群家并不远。得知又有来自家乡的新邻居,包岳群很高兴。“以后啊,来这里养老的上海人,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浙江长兴 从农家乐到画溪谷,“上海村”升级了

  “阿拉这个岁数,还是习惯在乡下住,平时种种花花草草,这里空气清新,蔬菜瓜果新鲜,住上一阵子心情也开阔了。”大清早,浙江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64岁的林锐阳在农家乐庭院锻炼身体,一个月前他和老战友一起过来小住。在这个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小山村,前两年80%游客来自上海,也被称为“上海村”。

  80%游客来自上海

  “虽然这里没有上海那么繁华,但是我们喜欢这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林锐阳坦言,这里的生活很丰富,每天早上约上几个老朋友去农贸市场,买点自己喜欢吃的土特产。下午,就去大唐贡茶院喝茶聊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笑,看看周边竹林环绕,不要太惬意。”

  林锐阳在上海住处是一室一户,平日朋友聚会只能选在公园,住在顾渚村体验的不仅是农家乐生活,更能联络朋友之间的感情。他印象最深的是顾渚村的巷子,一条巷子走进去,左邻右舍挨得紧紧密密,让人想起小时候住的弄堂。


林锐阳(右)

  “这是我第三次来水口了,还有好多地方没走到,打算多住一段时间。” 62岁的陈美凤来自上海闵行区,常带着朋友前往农贸市场采购土特产。去年,她和小姐妹在顾渚过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闲适。

  老年乐园带动产业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长三角的休闲旅游乡村,不得不提上海人吴瑞安,多年前他想找一个山清水秀、适合低收入老人的康复养老宜居之处,走访很多地方最后看中了顾渚村,自筹30余万创办“老年乐园”申兴康复疗养中心,“申”为上海,“兴”指长兴。

  很快,这所疗养院接收的上海老年人越来越多,床位渐渐紧张,吴瑞安跟疗养院门口的两家邻居商量,让他们添置几张床,帮忙接待老人,这便是农家乐的前身。“现在全村2700多人,500多家农家乐,其中不乏优质民宿,90%的村民都从事相关产业。”顾渚村旅游办主任陈杨阳介绍,一传十,十传百,每到中秋、国庆和春节长假,这里俨然成了“小上海”,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上听到的,都是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长兴水口乡

  从住个三五天十来天,到呼朋唤友常住养老,不间断上海客源的光顾,使顾渚村可供吃饭住宿的农家乐达到了三五步便有一家的密度……顾渚村有一套“定制”的经营模式,所有农家乐包吃包住,房价按每人每天计算,当天入住第二天离开算两天。如果团队人数达到10人,村里有专门的车队直接到顾客所在的城市小区上门接送,也催生了村里的运输行业发展。

  萌生乡愁亟待转型

  这里也有不少上海人的“乡愁”。入冬以来,疫情防控压力升级,水口乡500多家农家乐也受到影响,但上海“爷叔阿姨”的支持,让村民在农产品销售上打开一个新窗口。

  “我要5捆猪头糕、毛竹笋10斤、紫笋红茶3盒。”视频这边,顾渚村宇凯农家乐老板娘胡燕记下来上海浦东新区曾阿姨的订单,视频另一端曾阿姨告诉记者,今年10月来过顾渚村,原本计划元旦期间带上亲朋好友再来游玩,现在因为疫情取消了原本的行程,但心里却忘不了这些土特产。“带回去些,朋友们吃了都说好,等到疫情过去了,还是要去顾渚村的。”


长兴农产品

  近年,顾渚通过提升整体环境面貌,经历了农家乐-民宿的迭代共生过程。如今,顾渚“画溪谷”正式启动,作为湖州市“五谷丰登”的一部分,“画溪谷”地处G60科创走廊、杭宁生态经济带和环太湖生态文化圈三大战略叠加地带,总面积4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将达到90%,将会成为长三角乡村旅游旅游首选地之一,吸引更多人感受“画里”风情。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许旭

  安徽黄山 重回知青地 续写山海约

  门对青山,窗含绿水。朝听鸟鸣,夜拥风歌。安徽黄山,是上海游客眼中的“旅游胜地”,也是上海知青心里的“第二故乡”,吸引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前去度假、康养和定居。

  故土难离

  大山连绵,茂林修竹,上海知青怀旧点——黄山区六队茶场,一处掩映在大山和竹林中的红瓦房,不时传来“上海闲话”。

  房主孙少春年近70,一直在上海经商。2008年,他投资100多万元租赁了原黄山茶林场六队的队部、茶房、宿舍和300多亩茶山,并将六队原址改建成为海派风格的民宿,如今也成了不少上海朋友来黄山度假的居所。“我和爱人每年在这里住上五六个月,一般是6月到12月,我觉得那是黄山最美的时候。”


茶林场六队上海知青怀旧点

  “我是茶林场六队走出去的知青,这里有我们这代人共同寄托的情感。”孙少春的妻子徐美莉回忆,1973年从上海市五爱中学毕业,来到黄山茶林场。“分在六队,当时才17岁,在这里学会采茶、竹编、挖笋、砍柴等。”1984年,伴随着知青回城,徐美莉回到上海市黄河皮鞋厂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

  在民宿墙上,有不少年轻时在茶林场拍摄的照片。说起为何选择在黄山“安家”,孙少春直言:“我们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觉得应该找一处心灵家园,茶林场就是最好的地方,这里是我们爱情萌发的地方,是我们青春时代的深刻记忆。”


徐美莉在黄山的旧照

  “给自己寻找一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更多上海知青有个落脚地。”孙少春说,在上海的生意已交给子女打理,喜欢黄山的空气、黄山的清静,黄山绿色的蔬菜和纯天然的物产。

  如今,知青文化渐成时尚,不少人对第二故乡“故土难离”,孙少春的“红房子”也成了谭家桥知青小镇上的“网红打卡点”,每年都有数百名上海人前来“知青怀旧点”,续写与黄山的“山海之约”。

  十年徽恋

  阳台上,一杯茶,一卷书,茶香书香,氤氲缱绻;眼前,一条新安江逶迤而来,山水风光尽收眼底,宋金祥和爱人的老年生活惬意满足。

  今年68岁的宋金祥是地道上海人,从事过杂志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等,2006年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城区购置房产,定居在此。老宋坦言“和黄山的交集是一种宿命”,早在1980年,他就受上海有关部门委派来黄山调研“小三线”厂,形成内参报告为“三线”的撤回执行提供参考。“没承想几十年后,续上了这段缘分,我自己也成为了‘徽州人’。”


宋金祥

  拿着上海的退休金,在黄山的生活惬意悠然。在宋金祥眼里,家门口家得利超市的服务员、百大商厦的售货员、市医院的护士,黄山人一如这里的山水,清澈亲切。

  “十年徽州,十年相逢,晨曦飞霞,落日暮色……”如今,宋金祥在黄山已经住了十多年,游遍了徽州的山山水水,写下《徽州望云赋》通过笔端表达对这方土地的热恋。宋金祥更关心黄山的发展,黄山广播、电视、报纸的新闻热线,常有他积极建言献策的声音。“黄山应该发展康养产业,使之成为全国康养标准的制定地。”

  探路养老

  如今,选择在黄山居住的上海人不在少数。黄山桃花岛、纳尼亚小镇、德懋堂、院藏徽州……不少高端社区可见上海人的身影,有些社区的上海住户达到四五百人。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选择黄山的首要原因。杭黄高铁开通后,上海到黄山最快的班次只要两个半小时。

  “我父亲今年从卫生部门退休,母亲去年刚刚退休,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过了年就到黄山来。”方宇安在上海静安一家贸易公司工作,2011年来到黄山徽州区,被这里的山水和徽派民居吸引,“正巧有个楼盘租售,我一口气租了两套。”每逢节假日,方宇安和家人都过来度假,对这里的生活逐渐熟悉,在他看来,这也是给父母来黄山“候鸟式生活”探探路。


德懋堂

  近年来,黄山市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六大领域,将生态康养、文化康养、温泉疗养、运动健身、中医养生等与民宿民俗、徽菜美食、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结合发展。

  “翠山绿水,鸟声啼啭,一湖翡翠碧蓝倒映着疏密有致的群山,浮华和喧嚣都被抽离。在这里,仿若与自然万物共呼吸……”在微信朋友圈,方宇安如是写道。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2021第四届长三角养老金融论坛在沪举行

2021第四届长三角养老金融论坛重点探讨推动养老保障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多层次养

长三角养老协约城市越来越多

人口老龄化是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2019年底,长三角区域户籍人口总数达2.15亿

上海、南通、常州合作探索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新路径

上海市长宁区日前分别与江苏省南通市、常州市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服务协作备忘

长三角养老服务研讨会:共话法治保障筑一体化服务体系

9日-10日,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工作研讨会于浙江湖州举行。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