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养老旗下网站 - 找养老院上搜养老网

古人的养老方式,让人惊叹!

  • 搜养老网
  • 2020/12/25
  • 山西新闻网
  • 次浏览
  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问题!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养老保险,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但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今天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是如何养老的。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待遇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制度源于周代,退休年龄为70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退休,退休条件是年老或有疾。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七十岁,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唐朝官员退休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明朝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60岁,就鼓励退休。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是60岁,如果未年满60岁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古代家庭养老

  对于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一家之内,晚辈负有不可推脱的养老义务,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和徭役。国家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安享晚年。

  周代:规定“九十者其家不从政” 周代开始出现初具规模的养老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50岁以上的为老人。对于如何养老,规定得也很详细。首先是饮食方面,据《礼记·王制》记载,周代时要求,对5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对6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肉,那时肉是很珍贵的;对70岁以上的老人,要在他们的饭食中增加副食;对80岁以上的老人,要让他们吃些珍馐美味。对90岁以上老人,考虑到此时老人行动多有不便,因此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饮食。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有老人的家庭可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则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春秋战国:虽战乱频繁,尊老传统不变 《左传·襄公三十年》里说,春秋时,晋国有一位73岁的老人被征去筑长城,当时的大夫越孟得知这位老人是自己一位属下的长辈之后,一方面诚恳地道歉,另一方面将老人接回来,分给他田地,并且撤销了违反养老政策的官员的职务。

  战国时,齐国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徭役和赋税;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二子(两个儿子)的赋税徭役;对9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全家的赋税徭役。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对养老问题更加重视,提上了一个更高层次。孤寡老人到市场上做买卖,规定免缴纳租税。酒是国家专卖品,为了照顾孤寡老人,政府允许孤寡老人开设酒店卖酒。为确保养老制度的落实,汉律还规定: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即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杀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没有成功,也要被判处弃市之刑,殴伤长辈者同样要受弃市之刑。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利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予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清代:子贫致父上吊自杀,儿以过失杀人处罚 为保证老人有子孙养老送终,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并沿用至清代。存留养亲是指犯人的直系亲属年老,但家中没有其他人可以赡养老人时,对于非犯十恶重罪(封建时代最为严重的十种犯罪,包括谋反、不孝等)的犯人,允许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得到从宽处罚,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以缓期执行,让他们留下来照料老人,等老人去世后再继续服刑。

  宋、明、清三代都规定免除老人子孙的赋税。宋仁宗嘉祐四年的诏令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赋税。明清的法律则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一子可以免赋税。《大清律》还规定,子贫困而无法赡养其父,导致父亲上吊自杀的,要按照过失杀父的刑罚,判处儿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国家养老

  赏赐财物:赏赐财物的国家养老,在古代最为普遍。汉文帝时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酒五斗、肉二十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两匹。宋朝的仁宗曾下令赐给战死者的父母每月每人三斗米,明朝朱元璋下诏:老者,只要品行善佳,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其中,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低度酒);90岁以上的,每年加赐帛一匹、丝绵一斤。

  授官赐爵 授予老人官位始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授予70岁以上的老人各种官位。唐高宗曾授官给80岁以上的妇女;唐德宗曾授官给90岁以上的老人。宋代的仁宗授12个百岁老人为州助教。

  与授官相比,赐爵的做法出现得更早,在汉代就有了。明太祖朱元璋也举办过全国性的赐爵于老人的活动,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对80岁和9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授予两级爵位,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长平起平坐。

  建养老院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用于收留、赡养孤苦老人。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唐肃宗在长安和洛阳分别建了“普救病坊”,用于照顾无人赡养的老人。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将孤寡不能养活自己的老人登记备案,由国家赡养他们。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京城除了加大养济院的数量与规模,还定期轮派官员进行督查,看贫者和老者有无饭吃,有无制度上的弊端。嘉靖十一年,在北京地区,仅政府免费提供给老无所养等各类穷人的衣服,就花费275两银子。国家花钱,直接给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极为良好的养老风气。

  清代延续明代制度,继续开办“养济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国家较为衰弱之际,对养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啬。如光绪年间的某一年,仅广东一省的养济院,就花费白银近1.7万两。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更是优良品德的传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惟愿,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如何选择养老方式和服务?社区养老顾问这样来解答

养老,是一个专业问题不少老年人在急需养老服务时常常因为不了解相关政策而一头雾水这时

七旬老人的新型养老方式:不去养老院,不用雇保姆,不拖累子

我们这位七旬老人的新型养老方式:不去养老院,不用雇保姆,还不拖累子女!这种养老方式具体是

66岁老人叹息:提前住进养老院是最佳的养老方式,晚年过的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出生到离世,也只有几十年的光景,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时间如

从古至今,国人的养老方式发生哪些变化?

“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难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普

居家养老仍是徐州老人主流养老方式 他们最担心这三件

11月18日,徐州市统计局发布全市养老现状、需求及趋势调查报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深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江苏发布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

10月11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看看江苏的老人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