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户籍人口108.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51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1.21万人,农村老龄化率达23.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突出。渝北区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一起来看!
“硬件+软件”同重并举
破解“设施供给困局”
渝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协调部署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现场踏勘镇中心建设选址,区委书记专题听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汇报。结合敬老院三个一批工程(即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撤除一批),逐一落实11个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点位及建设方式。其中,4个镇结合敬老院新建工程推进,6个镇依托现有敬老院建设,1个镇利用社区阵地用房改建。
采取一镇一策,专题研究设计方案,然后交由各镇实施,并整合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补助资金,叠加适老化改造工作,保证中心建设标准化、适老化、品质化。对于部分镇城市化情况,按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建设并配套街道级补助资金。针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以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布局村级互助养老点及养老分点,因地制宜完成设施布局。
各镇主动将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将托底老年人集中安置在新农村建设聚居点,实现抱团养老,并临近建设互助养老点,实现助养、助餐、助娱等功能,采取“政府解决一点、村集体经济自筹一点、老年人出一点”方式拓展运营经费,打造“老年幸福家园”。
“线上+线下”充分联动
破解“服务保障困局”
线上搭建呼叫中心,配备专业话务员,为老年人全天候提供线上服务。健全完善《渝北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除保障低保、失能、空巢、失独、分散特困、百岁老年人外,将留守老年人纳入线上服务范围。疫情期间,呼叫中心每日对老年人进行防疫知识宣传和心理辅导,让老年人在特殊时期服务不掉线、关爱不断档。
线下开展助老服务,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农村建立一支专业、稳定的助老员队伍,经培训后上岗,点对点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已提供线上服务8万余人次,线下服务3万余人次,实施紧急救援7次。线上线下相互配合,服务人员把老人急难事办好办实,与老年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精神慰藉缺失等突出情况,一方面,村(社区)牵头对留守老年人进行定期探访,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安全情况、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协调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购买社工重点对老年人进行情绪调适和心理疏导,建立个案跟进制度,协助加强亲情联络,链接志愿者资源,为留守老年人送陪伴、送关怀、送健康、送平安。
“流动+互助”激活春水
破解“持续发展困局”
为解决有人做、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渝北区以互助养老点为平台、互助组织为抓手、互助积分制度为保障,依托社工专业力量,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针对有人做的问题,指导各镇设立1-2个养老服务公益岗作为养老服务专干,依托互助养老点和分点,组建由养老专干、养老助理、互助养老小组、志愿者、社工等组成的互助养老服务队伍,充实养老工作力量。
针对做什么的问题,梳理服务清单,建立互助积分制度,设置养老助理积分、结对帮扶积分、互帮互助积分,支持居家照料、代买代缴、日间巡访、春种秋收等服务开展,结合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落实积分兑换,挖掘和撬动低龄活力老年人互助热情,保障互助养老可持续运行。
针对如何做的问题,购买社工服务在互助养老点流动开展“孝老敬老、互助养老”主题系列活动,宣讲积分政策、公示和兑换互助积分、发放流动红旗;组织集体生日和节庆活动,开展理发、书法、健身运动、健康体检等志愿者公益性活动。营造互助养老的社会氛围,激发老年人互帮互助的积极性、落地性和可持续性。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