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交往越来越密切,三地老人养老也有了不少新方式。26日的《京津冀很忙》,带您一起走进京津冀银发族的养老生活。
去年12月,由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的首批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和见习基地揭牌,“同质同标”推进三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互促共建,首次运用了“院校+养老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年轻人借由该模式,明确了自己未来专业从业方向。
11月4日至5日,以“京畿福地 惬意石家庄”为主题的2024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在石家庄召开。
记者近日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的“首届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高质量论坛”获悉,目前京津冀三地社区康养驿站有30多家,仅占全国社区康养驿站总数(300多家)的十分之一,远远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三地如何协同创新,促进养老一体化,为老年人打造开心乐园?记者采访三位专家学者。
8月11日,记者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的“首届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高质量论坛”获悉,京津冀三地百姓康养驿站仅有3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远远达不到三地老年人养老需求。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京津冀老人选择“跨城养老”,这一现象背后,老人们最看重什么,费用如何?
“不是大城市住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价比”。据央视新闻报道,近年来,“银发一族”热衷跨城养老。很多户籍为北京、天津的老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在周边的河北市县养老、生活。
5月24日,记者从2024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合作暨调研交流推进会上获悉,今年以来,6000余名京津老人到秦皇岛市康养体验,到秦皇岛市养老机构入住的京、津老人达700余名。
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布局医养康养产业,优化现代服务业资源配置,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养老示范基地,方便区域内的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民生服务体系之一,《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等多项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发布,为京津冀异地养老服务加分助力。
随着京津冀三地养老协同深入,相关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异地养老更加便捷,“跨城养老”按下快进键。河北保定从供给端发力,承接北京养老需求向河北地区转移,积极探索建设高标准的“医康养”养老服务社区。
“京津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加快,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郭书宏深入调研提出,京津冀三地在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互补性为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时光流转,春华秋实。从2014到2024,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京津冀三地虽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协同发展取得瞩目成果。
12月28日,与北京市通州区一河之隔的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84岁的北京老人佘淑英正与其他老人一起参加书法活动。“可以写两个字,但写得不怎么好。”她爽朗地笑道。
欢声笑语相伴,田园诗画抒情。10月25日,走进河北涞水县北郭下村新近兴办的养老微院,77岁的北京老人邢杰在院中摘着韭菜,“这些都是早上刚从菜园地里拔的,你闻闻这味道,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