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养老旗下网站 - 找养老院上搜养老网

破冰“养老焦虑”,信托如何走出养老金融特色化路线?

  • 搜养老网
  • 2025/03/07
  • 新浪网
  • 8次浏览
  人口老龄化背景之下,信托正凭借独特的优势在养老金融领域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实践路线。

  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机构在此领域陆续做出探索。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养老服务信托业务”。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样发文明确“鼓励信托公司培育发展养老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业务”。

  信托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有哪些优势?业内观点认为,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工具,信托是天然的养老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除了保值增值的作用外,信托更有包括财产隔离和保护的功能属性、信托受托财产的多元性、信托产品设计服务养老的灵活性在内的非金融功能,能够与居民养老需求结合,给出一份独具信托特色的解决方案。

  信托又能够提供哪些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房养老”服务信托特色化解决方案、围绕家庭的财富管理方案、特色养老产品及服务、养老慈善信托等均成为信托公司近年来实践的方向。

  多元化需求下“钱从哪儿来”

  当前“养老难题”的现状是,我国居民家庭财产分布仍然集中在房产,但养老需求却日趋综合化、家庭化。

  此前央行的一则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主要以实物为主,其中超七成为住房资产,而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的占比仅为两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有诸多机构调研显示房产仍然是居民家庭财产中占比最高的资产。

  “资金少,房产多”的特性下,我国居民家庭也往往会面临用于养老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日益多元的养老需求也亟需更适配的养老服务方案支持。其中老年人养老需求逐步呈现财富管理需求综合化、家庭化趋势。

  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年人财富管理需求既需要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又需要满足财富规划、分配、传承以及服务支付等非金融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养老财富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财富管理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其中既包括家庭财富统筹规划的需求,也涵盖在支撑养老保障的同时满足后代教育的需求、家庭财富的保护需求以及在进行养老相关的居住、医疗消费时的资金安全和支付需求等。

  同时,养老方案也需要围绕家庭整体的资产负债表提供长期的投顾陪伴和财富规划服务,而非仅仅立足于个人的养老安排。此外,老年人对于高质量养老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但目前对于养老社区、养老医疗和康复等优质养老基础设施供给十分稀缺,无法匹配现有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基于这样的需求,老年人养老“钱从哪儿来”?

  事实上,居民资产所涵盖的不仅仅是金融资产,还包括不动产、股权等另类资产,乃至于专利权、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权利性质的财产,而这需要金融机构有全面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工具。

  上海信托在实践中给出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对居民资产的有效盘活和运用来为养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基于信托的独特架构,积极为养老资金“开源”的同时,用好信托财产所原型优势,帮助老人做好多元资产管理,这不失为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金融机构能从哪些角度破局,发力养老金融的产品设计及投资配置?

  上海信托给出的路径是,提供可持续的即期现金流类产品,并与收益稳定的资产配置类养老产品相互补充。

  目前金融机构的养老产品设计大多是以实现收益为主要目标,而这也需要投资者长期持有并牺牲即期现金流。如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其本身设立的目的是在参与者工作期间为退休生活储备资金,因此给予参与者相应的税收优惠。再如商业养老金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这类以理财属性为主的保险产品,虽无税收优惠,但有监管牌照赋予刚性兑付属性,作为代价,也要求投资者长期持有并牺牲即期现金流。

  这类方案与当下退休群体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错位。上海信托认为,一种可能的方向是从当下就能产生可持续现金流的角度入手进行产品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补充收益稳定的资产配置类养老产品。

  试水“以房养老”

  结合海外经验,“以房养老”或成为破局方向之一。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的相关研究,作为一种连接住房、养老和投资理财的金融创新工具,“以房养老”已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初步发展,并被视为盘活房产价值、补充养老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

  以新加坡为例,其“以房养老”业务探索始于20世纪末,发展至今LBS已成为其最主要的供给形式,旨在帮助新加坡公民退休时能将组屋变现以补充养老金收入。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认为,新加坡独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了“住房—养老”良性循环。

  此前我国保险机构在此领域有过“反向抵押”等探索。这类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通常要求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领取固定的养老金,去世后由保险公司收回房产。

  这类模式可让老年人在不卖出房产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解决“即期现金流”难题,但也通常会面临老人或其子女的接受度低、金融机构实际承担风险敞口甚至面临系统性风险等痛点。

  信托机构能给出怎样的“以房养老”方案?此前上海信托在“以房养老”信托领域持续耕耘,基于信托模式推进“存房养老”实践。

  上海信托认为,在需求端,“以房养老”信托实质是一种“存房养老”,与住房反向抵押不同,老年人无须将房产抵押,并未失去房产的控制权,更符合中国人养老的观念。在供给端,“以房养老”信托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是服务信托的一类,相较于住房反向抵押,信托公司并不承担房价波动的风险敞口,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在服务端,相较于老年人自行出租养老的模式,信托可以切实发挥财产保护和财产隔离功能。如果老年人在设立信托后将所得租金用于支付养老社区或医疗费用,信托公司还可以为老人向养老机构提供支付服务,有效解决老人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杜绝养老机构“收钱跑路”。

  实践家庭财富管理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当前养老需求已逐渐呈现家庭化、综合化趋势。这其中资产保值增值仅为金融需求的一个方向,更多的需求还在于如何围绕家庭财富管理进行综合服务,满足更多非金融需求。

  区别于其他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工具,信托的独特性在于可以实现信托财产所有权与收益权的分离,在有效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还实现信托财产的风险隔离。

  这也就意味着,依托于家庭财富管理信托账户,除了帮助老人对资产保值增值外,信托的核心竞争优势还能够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整合家庭资金、房产等多元化财产,并通过财富管理账户发挥支付、规划、传承等非金融属性,从受托人的角度出发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信托账户具有定向支付功能和架构优势,能与养老服务机构对接,实现养老费用的代为转付和结算,在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一站式养老。与此同时,发挥受托人履职的优势,帮助老年人筛选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对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同时助力养老产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当前,上海信托持续发力打造“家庭财富管理信托账户”,系列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上海信托现有财富管理信托账户的客户中,60岁以上的养老客群人数占比高达 45%,40~60岁备老客群占比40%,即 85% 的客户通过财富管理信托账户实现养老备老的目的。

  与此同时,上海信托创设的“信睿”家族信托、“睿赢”家庭服务信托、“睿思”个人财富管理信托系列产品线,做到了有序衔接、分类分层的财富管理信托账户体系,相关规模从3年前的90亿元爆发式增长到目前的700亿元,服务了超过1万户家庭。

  在实现信托账户的财富管理功能方面,上海信托通过持续的数智化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开发迭代“信睿”“睿赢”“智管家”三大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业务平台,已经能够实现财富管理账户中客户财富分配、规划等非金融需求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大大提升了客户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个性化需求。

  在信托账户支付及财产保护方面,上海信托开发的和盛系列家族信托产品已经实现将带有养老社区权益的人寿保单或年金保单作为信托财产,由老年人指定公司代为转付入住养老社区的相关养老服务费,并已经与头部保险机构实现了对接,存量保险金信托规模已经超过360亿,服务了近8000户家庭。

  探路特色养老产品

  对于备老及养老客群而言,养老金融的核心金融需求还在于真正满足需求的资产配置。基于信托架构的灵活性和大类资产配置优势,设计养老信托产品补足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痛点,成为信托公司在养老金融领域的重要实践方向。

  一方面,养老信托产品需要能够兼具备老和养老双重定位,在没有税收优惠和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发挥信托大类资产配置以及分配条款灵活的特性,设计持有 / 锁定期限较短,且能产生较为稳定的即期现金流、分红频率较高的养老信托产品,通过持有期限和即期现金流设计,与个人养老金体系及刚兑保险理财产品形成错位互补。

  另一方面,信托还能利用在另类资产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深挖养老设施、科技园区等现金流稳定的优质资产,耐心完成资产培育,为老龄群体的长期资金配置提供标的。

  针对老年人需求,上海信托正在积极设计具有信托特色的养老信托专属产品。目前,上海信托持续进行稳分红、长久期、低门槛并带有传承、分配属性的特色鲜明的养老信托专属产品的研发。与超长封闭期、即期现金流不足的其他养老产品形成差异互补,也成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补充。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助力养老服务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在客户端,信托可以利用产品设计灵活性,通过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附带养老服务消费权益的产品设计,发挥资源整合功能,为养老基础设施带来优质客户来源,将特定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进行有效匹配,降低养老产业投资方和消费方的不确定性。在资金端,家族和家庭服务信托天然具有资金久期长的特性,适合匹配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长久期资产,而养老基础设施正是可长期培育且未来具有强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类型,与家族和家庭信托的资金属性非常匹配。在资产端,信托能够帮助实现养老基础设施投资的退出,通过养老基础设施资产的阶段性证券化,助力解决养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国办:建立养老金融统计指标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支

黄浦:延伸“五边形”养老服务品牌,“养老金融”润晚晴

黄浦区是上海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为显著的城区之一。建设银行黄浦支行深入贯彻落实中

梁涛:做好养老金融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9月14日,在2024年服贸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上,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会上表示,我国

助力“老有所养” 保险业持续发力养老金融

丰富老年保险产品、助力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打造养老生态圈、做好适老化服务……今年

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如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做好科技

海淀区清河街道:走“心”路线化解老年群体矛盾纠纷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辖区一位90岁的老人常年拾荒,并将垃圾堆在楼道。信访办收到投诉后

热点阅读

网站客服
网站热线
安养公众号
安养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