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老金融,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的多样养老需求,带给百姓更多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养老金融,要求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实现养老服务可持续,需要充分发挥养老金融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正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及优化服务流程等措施,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助力“老有所养”。
深化协同合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4%。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加快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2012年以来,在《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的引导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初见成效,呈现全方位、纵深化发展态势。
这一背景下,多家银行或在总行层面成立养老金融工作委员会,或专门设置统筹协调部门,以保障养老金融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养老金融业务主要涉及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涵盖从账户管理到投资,再到适老化改造,以及养老行业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尽管银行业已在养老金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养老产业金融领域还需探索更清晰的融合路径。
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养老金融未来5年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对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更好满足养老金融需求。各大银行对此反应积极,纷纷加强内部协同合作。
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中信银行行长刘成在此前召开的“2024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表示,养老金融涉及跨周期经营、跨部门协作、跨产品配置、跨渠道服务,要“高举稳打”重视顶层设计,必须建立顶层横向联系机制,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提供组织保障。
从部分银行的实践来看,中国民生银行成立养老金融委员会,中国银行成立养老金融中心,还有一些银行内部成立金融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
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
作为我国养老金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实施已近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已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现有的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涵盖理财、储蓄、保险、基金四大类。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有753款,其中465款储蓄产品(占比62%)、187款基金产品(占比25%)、78款保险产品(占比10%)、23款理财产品(占比3%)。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对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存有顾虑,并表达出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的愿望。还有一些人对这类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表示担忧,认为需要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来确保这些产品不仅是“外表光鲜”。
对此,华夏基金养老金业务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开户人群中大部分是由于奖励而开户,并不是税优政策的获益者,没有实际缴费动力;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账户采取封闭运作,资金流动性不足,一旦缴费只有退休及特殊情况下才能取出账户资金,因此开户后很多人没有缴费。
一名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对中国城市报记者坦言,发展个人养老金方向是好的,但要挖掘更大的市场潜力,首先应解决客户激励问题,“如果客户买了养老金产品能赚到可观收益,自然会继续买;但现状是,养老金产品吸引力不够,投资策略不清晰,产品同质化明显。”
面对这一情况,上述高管认为,要想真正推动个人养老金市场长期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的投资回报,包括清晰的投资策略以及对客户更具吸引力的税收激励措施。
此外,养老服务金融是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近年来,行业广泛探索,多元化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非制度化的养老财富管理服务,意在实现个人和家庭整个生命周期的养老收益最大化;二是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即通过技术手段畅通养老服务金融信息渠道,包括优化各种软件及硬件设施。
在非制度化的养老财富管理服务层面,中信银行围绕“Z世代”“中生代”“银发代”客群,推出了全生命周期的财务规划方法;中国建设银行则在其养老金融“十大行动”中提出,将围绕个人客户全生命周期提供养老咨询、规划、资产配置、消费等一系列服务,让老百姓在未老、备老、养老等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感受到温馨周到的陪伴。
在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层面,银行业持续提升适老化服务质效。中国城市报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相关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该行已在线下推动全国近5000家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线上服务为长辈社群提供更便捷、更暖心的金融服务。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因养老产业普遍存在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资金短缺矛盾突出,亟需金融手段的引入与支持。
但是,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银行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抱谨慎态度,主要原因包括:养老产业界定不明确,银行无法给出信贷增长和考核指标;多数养老企业以轻资产运营,缺乏土地、房产等重资产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授信的基本要求;应收账款融资、企业债等方式尚未在养老产业大规模铺开,产业难以实现真正融合。
记者从原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于2022年6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关情况的通报》中了解到,虽然大型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加大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合理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需求,并且在养老产业信贷余额中有所表现,但与同属“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信贷规模相比,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需明显加大。
不过,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从商业银行拿到的养老产业信贷数据可能远小于实际规模。这主要与养老产业的统计分类有关,部分属于养老产业的贷款可能归入了其他行业。
“现在缺的是制度、标准和信贷政策。”某银行一位负责对公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对此,一些银行已开始探索新的信贷模式和支持策略。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在该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对适老用品制造、智慧养老服务、康养旅居等领域优质企业信贷投放的力度,综合运用债权、股权、REITs等综合投融资工具,为养老产业提供“融资+融智+融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推进的租赁住房公募和私募RE‐ITs,被看作适合养老资金配置的优质资产。
据悉,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正考虑制定更精确的行业统计标准和信贷政策,以确保养老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将推动形成更为全面的政策体系,以实现对养老产业的有效支持,从而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全球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与社会保障结构正在发生巨大
体检项目越来越全,配套服务更加周到……5月下旬,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东山村联合棠
随着老龄化人口加剧,养老金融更愈发显得重要。在中央提出要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的要求下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1.1%,这一群
聚焦“为老服务”和“服务监管”两大职能;全年24小时不间断人工值守服务养老服务热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