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个体生命周期的逐步延长,养老问题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困扰社会各界的普遍性难题。近年来,类似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并引发舆论共鸣,叩问着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就北京而言,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随着民众对“老有所养”期望值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也在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与关注。
为此,新京报特别推出《医养之路——北京失能老人养老调研》专题报道,试图发现北京针对这一问题在探索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梗阻,并探讨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据民政部门统计,北京市户籍人口中有26.6万重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如此庞大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养老、就医等复杂问题值得各方面予以重视。而与能自理的老人不同,失能失智老人往往需要更专业的照料和更长期的医疗服务。
在新京报的报道中,一些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受访者就提到了“家属很难给老人专业的医疗照护”这个难题。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市场上能提供完善、持续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仍占少数,且大部分养老机构受经营成本、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选址于郊区,而优质的医疗资源却往往聚集于市中心。加之具备专业医疗能力的养老机构所需的经济成本更加高昂,很多普通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费用,这样的现状让照护失能失智老人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
一方面,是具备专业医疗能力的养老机构市场供给不充裕、空间配置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民众针对失能失智老人进入专业医养机构的昂贵成本又难以承担。如何摆脱这样的两难境地,困扰着每一个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
时下,为方便老人就医,同时节省养老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不少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对家人的精力与专业要求极高,尤其是需注意日常照护过程中的细节问题,“24小时”照护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必要条件。但对于忙碌于日常生计的“年轻人”而言,类似的照护模式可能会令其“家庭与工作难以兼顾”,报道显示,有的不得不为此放弃工作,循环往复之下,家庭经济压力变得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失能老人的心理问题也是日常照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老人在被照护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尊严,需要把每一个日子过得体面些。对每一个人而言,失控的生活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即便是失能老人。因此,针对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也要特别注重老人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感和对自己身体行为的掌控程度。
此外,从我国的社会人文背景去看,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没儿没女、儿女不管的老人才会住在专门的养老机构。”现实中,这类观念在很多地方甚至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如何进一步消除老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耻感”,如何改善整个社会层面对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评价风向,就成了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当然,除了固有观念的影响,一些老人对选择养老院的部分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比如,有老人及其家人就“担心养老院的护工虐待老人”,以往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就此去看,要想去除老人的类似隐忧,显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常态化监管,提升养老机构日常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
必须要正视的是,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依据现状及时出台更为精细化的政策举措;如何在盘活既有的公共医疗养老资源的基础上,克服养老机构的医疗人才供给难题,尽快打造更具普惠性质的适老化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让市场化的养老、医疗服务进一步深耕这一领域,让市场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探讨、摸索和实践。而在打造普惠性医养模式、让市民“买得起”“用得好”的同时,还需注重市场规律,避免通过单一行政手段限价等举措伤害市场化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这些在实践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就像一个个明晃晃的“问号”,拷问着整个社会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准。而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可能牵涉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此,人们期待这些“问号”尽早被拉直。唯有如此,才能让子女与老人早日告别那些因为养老而产生的“手足无措”时刻。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护理,是一个公共问题。失能老人由于大部分行动受限,如何对他们进行悉心地照顾,是当前养老
央视网消息:调查显示,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失智老年人约1500万。而针对高
洗澡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家常小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是居家失能老人可不简单。相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的变迁,老年人在健康养老、财产处分、情感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充分尊重老年人真实意愿,保障失智、失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
据央视新闻4月15日报道,北京市丰台区聚焦重度失能老年人刚需,试点“喘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