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养老旗下网站 - 找养老院上搜养老网

养老产业迎来“倒逼式”成长

  • 搜养老网
  • 2023/02/28
  • 市值观察
  • 次浏览

 

本月初,“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的消息,一经发布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关于“养老”话题的热议,类似“90后想体面养老要存多少钱”“基础养老金是否能足额匹配及平均寿命延长”等话题频频冲上微博热搜。

当今打工人年纪轻轻已经开始密切关注自己是否能顺利体面养老、如何化解未来养老困境等问题。加之我国正处于“60后”退休潮,养老——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的标准判断,截至2022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9%,深度老龄化时代趋势明显。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反观我国当前养老产业,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足以支撑已经到来的“退休潮”和“新老人”的多样性需求,由此,养老产业在当前供需结构的“倒逼”下,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养老产业既要“量变”也要“质变”的发展方向,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新趋势做浅层分析。

01

发展环境:

供需不平衡带来较大空间

供需匹配程度必然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要素达到最优配置。随着老龄人口持续增长,尤其随着新一代老人需求的多元化转型以及婚育率的持续走低,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现状为需求过剩,供给输出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蛋糕”大,“分蛋糕”不够。

需求端:老龄人口激增、消费观念升级

一是人口结构更迭加速。由出生率及死亡率来看,近五年人口出生率相对大幅减少,人口死亡率波动不大,至2022年末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0.6‰;由老龄人口占比来看,2022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9%,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且可以看出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大于60岁及以上人口;在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人口平均寿命周期逐渐提高,也就使得老年抚养比近五年增长了近5%,意味着当前我国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21名老年人,赡养压力大。此外,2022年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尤其是当前阶段新的婚育主体为90后、00后,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就业压力、养育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表现出婚育意愿不足。

老龄人口结构性增长,标志着2022年人口老龄化将进入新周期。

二是老龄人口迈入新阶段。狭义上来讲,养老产业服务于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22万人;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中30-90岁人口数量来推测,即将60岁的人口将急剧增长。且2022年开始我国迎来60岁退休高峰,2022-2030年老龄人口将进入急速发展阶段。

根据预测,我们可以将未来老龄人口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22-2030年,2030-2050年,2050年之后。第一阶段(2022-2030年)为老龄人口爆发期,也是当前阶段,以60后、70后人口为主;第二阶段(2030-2050年)为平稳发展阶段,呈现总量较高的态势,以70后、80后人口为主;第三阶段为2050年之后,如果自然过渡的条件下,2050年后的老年人口主要以现阶段婚育意愿不强烈的90、00后为代表,可预测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新的高水平。此外,《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可能达到30%以上,届时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2022年老龄化人口高峰已至,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

三是消费意愿由“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果说40后、50后老年群体代表的是“生存保障型”养老,那么养老产业迎来了第一批中产阶级代表——60后。被称为“新老人”的60后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高、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决定了养老产业将从“养老”逐步向“享老”过渡。

银发经济的持续显著增长也被称为“夕阳红”催生“朝阳”产业。“新老人”是“有钱有闲”的新一代老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逐步升级并趋于年轻化,除了食品、医疗、营养保健等主要消费需求,对娱乐、旅游、电子产品、休闲运动等也有较高的消费偏好。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银发族网购销量同比增长4.8倍,且商品品类广泛,除居家用品、保健品外,老年人休闲娱乐社交等方面需求强烈,表现为“非刚需养老”占比提升。此外,“新老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社会养老的接受度持续提高,以“预防”为主的长期养老计划提上日程,正逐渐由“被动养老”转变为“主动养老”。

从消费意愿来看,我国老年群体的消费趋势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新老人”的多元化需求带来巨大消费增量;从我国老龄人口近十年增长快、基数大的特点来看,银发经济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养老产业市场将迎来新变革。

供给端:规模性、有效性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9073”模式仍需努力。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指出我国养老“9073”格局是指90%左右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截至2020年末,我国居家养老占比96%,社区养老占比3%,机构养老占比1%;2022年10月24日老龄健康司发布数据显示,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0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1.8万个,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整体来说离“9073”模式结构还有一定距离,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消化数量激增的老龄群体和消费需求正在升级的“新老人”,且由于资金、投资回报等问题,社会资本活力及热情不高。此外,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6492家,虽比上年增长10.8%,但在老龄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数量快速增长的当下有待规模化和质量提升。

二是市场需求匹配性不高。虽然养老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市场中的养老机构大多“两极分化”,一类是地产开发的高端养老项目,主要受众群体为财富积累较多或“高净值”人群,但不适合大多数老龄群体;另一类是价格不高但服务质量也不高的机构,不符合中档养老机构的定位。出现了高档机构进不去,低档机构无人问津的问题。造成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养老市场对目标人群的定位及需求分类不清晰。此外,当前阶段居家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且服务水平、专业程度还有待提升,同时养老机构大多在专业人才、专业设备、专业管理等方面存在服务质量低、匹配性不高的问题。

三是多层次有效供给不够。其一,《中国老年消费习惯白皮书》数据显示,除了日常生活消费外,高龄老人在疾病管理方面的“被动支出”较大,中低龄老人在养生保健、娱乐社交两大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提升,“刚性”“非刚性”需求在不同年龄段的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中占比不同;其二,40后、50后养老需求更多集中于传统保障,而“新老人”对养老有品质追求。相关老年用户线上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前三个季度银发群体线上休闲生活、旅游消费同比增加10倍,“新老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非刚需”消费日渐增长。养老产业在传统保障与观念升级的冲突下,当前阶段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

老龄人口规模持续激增使得养老产业成为不断产生增量的“蛋糕”,同时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新老人”的消费观念升级且消费意愿强烈。在需求多样性的情况下,供给输出必须“对症下药”,“新老人”“新阶段”“新消费”带来的新需求,既是挑战也是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拐点”。

02

养老产业:呈现“新特征”

的突破性发展趋势

在供需不匹配以及“新老人”消费方式、消费偏好的转变下,现阶段养老产业已呈现出“新特征”,本文预测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新趋势可能是:普惠型养老占主导地位、品质型养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趋势一——普惠型养老+“智慧”赋能

从政策角度出发,早在2020年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时,就提到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面向社会大众的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普惠型养老服务。

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自进入“十四五”,我国明显加大了对养老的重视,近两年多次发文强调要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做好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关怀。基于此,政策先行必然是大方向。

从收支角度出发,一方面,老年人整体消费能力仍显不足。根据CAFF50《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储备50万以下超过半成,占比55.55%,对比“新老人”消费升级需求仍显不足;《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40.7%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赡养,老年人消费能力仍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不同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消费水平,市场上即出现“被迫刚需养老”和“主动品质养老”情况,然而除“高净值”老人外,大部分老人受传统观念以及收入水平影响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且消费仍以“价格实惠”“需要使用”等功能型导向为主。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老年线上消费趋势报告,中高龄人群的线上服务、家居日用、厨具、家具等家庭消费支出明显增长,中老年线上消费的单价低于整体水平,现阶段普惠型比高端型市场更大。

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仍对比明显。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农村老年人的3.1倍,但仍差距明显;结合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居民的2.5倍之现实来看,相对于城镇老年人,普惠型养老对于解决农村养老供需匹配、资源支持、统筹保障不足等问题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也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的要求相符,尽可能实现普通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应惠尽惠。但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普惠养老的实现途径都应该注重经济普惠、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普惠。

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第三支柱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人到中年的80后逐步显现出“不敢生病”、“不能失业”及“未来不确定性”等对上对下的养老焦虑现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普惠养老的重要性。

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中,智慧赋能是普惠养老的重要支撑动作。

2020年以来,在“黑天鹅”疫情影响下,老年人加速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8月,50岁及以上网民活跃规模接近3亿人次,同比2021年增长12.5%,中老年网民规模显著增长。而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当下,传统养老模式暴露出照护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欠佳、服务及时性不够等诸多痛点,尤其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高龄、空巢、失能、留守等重点群体,基本生活需求较难解决。因此,当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全面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伴随着互联网向老年群里的逐步渗透,传统养老+互联网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

智慧养老的发展表现为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国家先后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切实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工信部2021年拟入围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名单涉及北京、河北、浙江、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多省市企业。本文认为“智慧养老”最重要的在于智慧服务、适老化产品打造。比如现在很多省市的“智慧服务”已经首先惠及到居家老人,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安装智能检测设备、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手机APP等,向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以及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紧急救助、康复指导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针对“适老化”,工信部于2020年底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中公布了首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网站、APP名单,包含国家部委及31个省级政府、人民网新华网主要新闻媒体网站,以及交通、社交、生活、金融等网站及APP。虽然当前仍在探索、试点初期,存在技术产品供给不足、融合应用不够、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但值得期待。

面对老龄化加深、新业态涌现、发展环境优化,普惠+智慧养老的新业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普惠养老是养老产业的发展本质,它的兜底性、基础性能够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而智慧养老能够为老年全体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助力养老资源、医疗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二者双管齐下可以增强有效供给、拉动社会投资。未来面向不同老年人群、不同养老模式、不同消费结构来说,普惠型+智慧赋能是养老产业发展聚焦的主要方向,更是主导趋势。

趋势二——品质型养老

现阶段整体上来说老年人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和消费意愿不成正比,但随着中产阶级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消费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搭上了互联网顺风车,平均寿命周期增加带来的再就业趋势使得“斜杠老人”不断涌现,其他收入增加,养老产业市场的消费能力会有新的变化。本文所指的品质型养老,主要是从老年人“非刚性”需求和年轻人“关怀性”需求出发。

相关数据表明,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消费意愿占比正逐渐接近养老照护和医疗服务等刚需性消费,体现之一是文化休闲类支出增加。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简报(2015年),早在2014年老年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开始发生变化,与2010年相比,日常生活支出、医疗费支出、其他支出占比降低,非经常性支出、文化活动支出、家庭转移支出占比提高。二是关怀类支出增加。2019年京东大数据反映老年适用的商品中48%的消费者是80后、90后,2021年前三个季度占比47%,关怀型消费增长且保持稳定;三是精神需求类支出增加。2022年中国银发经济洞察报告反映出银发经济发展呈现“心态年轻化、生活智能化、消费升级化“新趋势,且“新老人”在图书、文娱、运动、保健、旅游等消费占比较高,表现较强的精神需求特征。

以上足以表明,在互联网影响下老年人逐步年轻化,愿意更大程度追求文化休闲、精神满足。虽当前养老产业市场休闲、精神生活等细分领域的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但在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相信越来越多的老人对“享老”会产生品质型追求,而不是单一寻求满足医疗、照护等“刚性”需求。而在年轻人工作忙碌、无时间照料老人的现实驱使下,养老产业市场关怀性消费也会逐步增长。由此,可以预测品质型养老在老年人功能性需求足够满足的情况下会逐步凸显并抢占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多元转型、品质追求等消费需求升级也是养老产业市场转型升级、参与者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市场转型来看,养老机构和养老产品的中高端需求更显旺盛;从参与者来看,由之前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度逐步加大的模式过渡是一种必然,有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和有效流动,实现投资、消费双驱动。

03

养老产业或将成为

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基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新老人”不断升级的消费观念以及供需不平衡现状,养老产业表现出基数大、增量大、空间大、潜力大的特点,同时养老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决定其具有很好的产业融合优势,能够带动金融、地产、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

在未来“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逐步成熟和平均寿命周期提高的中低年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加持下,“主动型”“品质型”养老需求会实现“量”的飞跃。但养老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管增量不顾质量,强调“性价比”“刚需”的普惠型仍然是“质”的根本。此外,“新老人”代表60后加入老年大军,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高,未来预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社会养老机构普遍亏损的问题,有效拉动民间资本活力。

养老产业带来的消费增量不仅仅包括老年人消费,还包括带动年轻人主动消费。在经济下行的当下,不能只看到老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应该辩证地看其带来的产业活力和经济贡献。在出口受限情况下,为稳经济,国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社会资本也应该看到拥有巨大需求和消费潜力的养老产业,让“养老消费”这驾马车跑上赛道。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三分之一以上,可以预测:“倒逼成长”下的养老产业未来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史上最大“退休潮”来了!养老产业有望进入爆发期

日前《半月谈》发文称,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指60岁退休以后)群体

居家与社区结合,开启养老产业下一程

政策层面,从十四五养老规划,到各省市纷纷拟定“十四五”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对养老产

《金融伴我成长(老年人版)》发布 填补老年金融教育“空

2月6日,记者从北京银保监局获悉,为持续做好不同群体的金融分层教育,北京银保监局聚焦老年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安徽省发布20条支持措施

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近日,安徽省印发关于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20

2022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或将突破10万亿元 全国超2000

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

圆桌热议:借势广场舞,推动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发展

2022年12月28日,“‘全民舞动,光耀中华’——2022新京报第二届广场舞发展论坛暨首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