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中心带站”搜集养老需求精准匹配服务、智慧平台养老数据实时监测……各地多措并举,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等多个机构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10月25日《人民日报》)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基于此,我国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既往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中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机构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更解决了失能老人日常护理问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实践表明,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是最符合中国人养老理念的一种养老方式。而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是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持。基于此,在《“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有关养老方面的表述中,“居家社区养老”以及“日间照料中心”是两大关键词,表明居家社区养老的模式,将继续得到鼓励,居家养老中照料看护的难题,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破解。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支持居家养老,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北京率先对居家养老进行立法保障,明确了政府职责,规定了子女赡养义务,并对违规和失责行为的处罚标准进行了量化;广州率先向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既让空巢老人免费享受到家政式服务,又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沈阳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10项公共服务,并实行医养结合,完善用药报销制度,支持老人家庭内无障碍改造等。在此基础上,国家层面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推动各地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特别是,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可见,在这种模式下,居家养老不是把所有责任都甩给家庭,而是利用社区这一平台,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可以看到,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专项行动的规划,并且给予真金白银的投入。
换言之,推进居家社会养老,还须公共服务“居家”,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制度。地方政府除了要加大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外,还应该降低门槛,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鼓励和发展民间和社区养老场所。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落实老年人相关补贴制度,着重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实现政府购买社工上门服务,加大政府性服务的覆盖面,并与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实行良性互动,让更多独居老人得到及时的照应与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