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日间护理服务……迈向“十四五”改革深水区,有关部门勾勒养老服务新蓝图。
我国是人口大国,为适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等新形势对护理服务提出的迫切需求,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有效增加老年、妇儿等领域护理服务供给。如何解决养老之忧、破解养老难题成为关乎每个家庭的现实问题。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居家养老成热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等新形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说。
老年人如何实现最美“夕阳红”,是一件关乎“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做好的必答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居家养老逐渐火热,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等内容。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十四五”时期,要实施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发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和长期照护。
守护“夕阳红” 让老有所为落地开花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精彩。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更多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
“健康的老龄化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说,老年人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社会也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老年人,主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
为促进老年人增强社会参与感,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的潜力和价值,四川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平台,组织开展老年群众教育活动。当地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收集整理民间史料,在推动巴蜀文化弘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家建议,要带动全社会充分认识老年人价值,为老有所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并举化解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焦虑”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经路社区,今年72岁的张玉芬,只花了150元就为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的老伴领取了永久使用的购物式助行车。
秦皇岛作为民政部、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确定的首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和“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康复辅助器具“以租代购”的形式,帮助有需求的群体享受实惠。
在我国包括张玉芬老伴在内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人。他们除了要与生理性衰老作战外,还要与疾病抗衡。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安心度过晚年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贴心。
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提出到2025年,我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要达到55%。
针对护理型床位占比指标,江苏等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求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70%。
北京要求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到2025年,将建设不少于1万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山西明确2022年,要推动将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保障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无不是化解失能失智老人“养老焦虑”的生动实践和暖心举措。
专家表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失能失智老人更要多一份爱心和耐心,积极回应现实需求,守护好、保障好他们的权益,让他们越来越多地站到“聚光灯下”安享幸福晚年。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