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关系好的“抱团养老”
■社区食堂解决了吃饭大问题
■过几年爬不了楼梯怎么办……
9月8日,华商报《颐养周刊》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份旨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探讨追寻养老需求最优解的周刊。我们将致力于解读养老政策、讲述老人故事、探索健康之道、分享人生智慧。
为更精准了解老人的需求,9月13日起,华商报3路记者走进西安市不同社区及小区,与50位老人面对面交流。
80岁的陈奶奶说:“其实我们这群高龄老人很关注不同的养老模式,我前一段还看到过酒店养老的报道。”
碑林区东关南街街道互助社区60岁的贺阿姨有姊妹3人,她说她们曾把老妈送过养老院,但老人住不习惯。现在退休了,就每人每个月来妈妈家里住10天,24小时陪着。“我们还商量,等我们年纪再大些就去养老院抱团养老,这样互相还有个照应。”
新城区唐韵三坊小区65岁的王阿姨,子女在外地,她和老伴住。“近几年,我总担心自己做饭满足不了营养需求,所以我和老伴儿商量着打算住养老院,一是吃饭营养能保障,二是和同龄老人在一起生活会有趣。”
不过,大部分老人更倾向于在身体无法自理时选择住养老院,并担心退休工资能不能住得起养老院。
70岁的韦叔叔就说:“但凡能动也不会去养老院,养老院里不自由,还远离亲人朋友,有点孤独。”70岁的杨叔叔说:“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养老院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让我们这些工资不高的老人也能住得起养老院。”83岁的李阿姨说:“再过几年自理能力更差时,肯定要住养老院。我是农村的没退休金,担心子女不愿承担。”
也有老人提到,希望各区域内都有离家近的、品质好的养老院。90岁的李大爷说:“我们以前组团参观过养老院,可惜离家近的没看上,看上的又离家太远。”
在交流中,大部分老人还是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的方式。
63岁的熊阿姨说:“以后年龄再大点儿,身体再差点儿,希望和关系好的同龄人‘抱团’养老或者‘旅居’养老,但最喜欢的还是居家养老。”
69岁的金叔叔是周至人,周内在西安带孩子,周末孩子休息就回周至。“我就喜欢在老家小院儿种种菜,但我先后给两个儿子带孩子,在西安生活了10年了,幸亏老家近,周末能回家缓一缓。我以后肯定不住养老院,和我们村里大部分人一样,在村里慢慢老就行了。”
68岁的李叔叔,家住紫薇田园都市小区。“我是四川广安人,现在和保姆一起帮孩子带3个孙子,老大6岁,还有一对2岁的双胞胎。我更希望居家养老,即使不能自理也希望在家被照料,哪怕是雇保姆。”
72岁的魏叔叔家住新城区昆仑十五街坊,目前和老伴一起带孙女。“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我们俩人有退休金,但近几年总觉得身体每况愈下,盼着再等三四年孙女考上大学了,我们就在自己家里养老。”
还有不少老人希望居家养老的服务能更多元丰富。90岁的独居老人谢奶奶说:“我一个人洗澡时会突然头晕,担心出问题,希望有助浴服务。”
68岁的王阿姨说:“社区养老挺好的,不用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能和老朋友们一起娱乐。我认为,政府应在居家养老上多做文章,尤其要增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短期托养服务,既解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还能让我们保持社交生活。”
80岁王奶奶说:“希望社区日间料理中心能开展一些老年人都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教学,比如养生按摩操教学,大家上课后都能互相按摩共享健康,最好再增加一些老人和孩子能一起活动的游戏设施或者活动,现在基本都是‘年轻’老人带孙子啊!”
军干所社区86岁的龚奶奶说:“对大部分高龄独居老人来说,邻里互助十分重要,我们社区这点做得特别好。记得有次中午打饭,小区90岁的独居老人谢老师因家中大门打不开,站在单元楼下急得眼泪汪汪,我一边安慰她,一边上楼取手机联系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立刻赶来处理。我叮嘱他们不仅要为谢老师开门,还得告诉她门是因为什么原因开不了,我一直等在楼下看有啥忙能帮。”
长乐社区79岁的郭奶奶也说:“在大家相熟的社区住本身就是一种‘老年友好’。一方面,熟悉且依赖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比如,我们社区和我一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一遇到雨、雪天气,首先收到的估计都是社区书记或工作人员的电话、短信问候,提醒我们别出门,有时还要给被困的我们送伞或接我们回家。另一方面,上了年纪后尤其需要知心朋友,你看我和我们小区的王奶奶、柳奶奶现在都是互相帮衬的老姐妹儿,平时串个门儿,聊个天儿,出了紧急事情相互间也有个照应。”
63岁的熊阿姨则说:“我以前带孙子,带了10年,现在我自己时间多了,能经常和同龄人聚会并参加演出,我觉得人老了就要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因为没有代沟,希望社区能多给老年人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让大家能经常聚在一起,说说话就挺好。”
军干所社区退休教师、90岁的独居老人谢奶奶说:“儿女年纪也都不小了,还有基础病,我怕他们受累不愿意和他们同住。不过,儿女每周都要带我出去转一转,我们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做得特别好,尤其我们的社区食堂,物美价廉,如果哪天身体不舒服或者不想下楼打饭,还可以手机点餐配送上门,要我说,‘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就是解决了我们的最大问题’!”
该社区89岁的独居老人胡奶奶也说:“社区食堂是真的解决大问题。另外,我们现在享受的医疗服务、生活条件和养老政策是我们前辈没想到的,也是我们年轻时不敢想的。”
79岁的郭奶奶是四世同堂,老伴儿前几年因病离世后独自居住。“子女也都有孙子了,天天忙着管孙子,他们很辛苦加上身体不好,不愿意麻烦他们。”郭奶奶说,“一个人住就是吃饭麻烦点儿,我就盼着10月底就要开业的社区食堂。”
“我也是啊!”85岁的独居老人柳奶奶说,“我有4个女儿,人家都有孙子了。老伴儿几个月前走后,我一直没缓过来,做的饭吃不了,女儿们也担心我一人做饭不安全,每天中午轮流来给我做一顿饭,然后匆匆忙忙回家,还要接孙子给孙子做饭呢!现在管孩子比以前难多了,我也盼着社区食堂赶紧开放。”
68岁的王阿姨说:“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吃饭问题,一个人的饭太难做了,希望社区能增加老年食堂,这样既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吃饭需求,也能让我们保持社交生活。”
陈阿姨说:“我们小区附近有针对老人的订餐服务,但我感觉饭菜的花样和卫生条件都不满意,还是政府办的社区食堂更让人信赖啊。”
62岁的孙叔叔说:“其实我们也知道社区食堂的经营难度大,所以我都和社区的老人们商量好了,一旦我们社区食堂开张,我们这腿脚还算麻利的老人就‘组团’挨家挨户宣传推广,让年轻人和附近上班族都知道小区的社区食堂开了,让他们也来支持生意。”
90岁的孙大爷呼吁减少老人就医排队长的问题:“挂号、缴费、化验、取药……每个环节都要排队。我为了减少排队长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但我希望能通过媒体关注推动‘老人优先就医’等具体措施的出台。”
另外,多名住在老旧小区的老人都提到了对活动场地、设施、加装电梯的期盼,这些在老旧小区住了一辈子的老人都深知老旧小区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设施的改造、完善都是“慢功夫”,但他们还是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有老人说:“这些年,小区的车辆越来越多,不少以前的活动场地都‘让位’给了停车位,我们能理解,但还是希望社区、物业能给我们腾出一些活动空间,尤其我们老年人、腿脚越来越不利索,还是希望能在小区里有活动场所和一些健身设施。”
也有老人说:“我住在2楼,现在还走得动。但我5楼的邻居,每上2层楼都要歇一歇,她可盼着加装电梯了。估计再过几年,我可能也到了上2层楼都费劲的年纪。希望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福利能多一些。”
而住在商品房小区的老人,则希望社区、小区能多组织一些老人的集体活动。“比如,我们小区物业每到重阳节就提前发通知,组织一些周边游活动,我朋友的小区就没有,她就十分羡慕。”有老人说。
你希望在《颐养周刊》上看到什么内容?
交流座谈中,不少老人也对《颐养周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身的看法,西关街道第一中心社区王阿姨说:“现在上年纪了,希望新闻能增加朗读功能,这样就可以不费眼睛了。”
68岁的李叔叔说:“我认为对老年人来说,最实用的就是老年病预防和保健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小妙招的介绍,所以我比较关注健康养生相关资讯。”
王阿姨也说:“我也是想看更实际的内容和资讯,比如根据老人的住址推荐附近可信赖的养老服务机构,或者能对一些养老政策和服务进行落地解读,让我们既看得懂又能用得到。”
70岁的韦叔叔,是从山东到西安带孙子的。他说:“我每天都要照看两个孙子,小的才1岁,日子还长呢!所以我很关注新闻报道,希望自己不与社会脱节,最想看到与老年人相关的新闻报道。”
68岁的李叔叔说:“希望能看到最新的养老政策,尤其是养老金的相关新闻。”
69岁的金叔叔说:“希望能看到时事热点,最好有一些轻松的让人开怀大笑的内容。”
还有不少老年人建议《颐养周刊》能深入各社区,并组织更多互动活动,比如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甚至一些户外活动,增强老年群体的社交和参与感。
退休教师陈阿姨说:“希望《颐养周刊》能真正成为老年读者互动的平台。我们这些老人有很多故事和经验,周刊能不能开设一个专栏,让我们写点自己的养老心得或者生活趣事。将我们老年大学的作品,比如画画、书法什么的展示下,让我们也有参与感,作品被刊登也能增加一份自豪和喜悦呢!”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记者10月21日从民政部获悉,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
10月21日,民政部召开“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民政部老龄工作司副司长廖明会上介绍,截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发
作为敬老月活动之一,10月21日,绘就“我嘉养老”幸福生活新图景推进会暨2024年嘉定区“乐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
床和地的距离只有50厘米左右,但73岁的戴阿婆却因为腿部关节的原因,终年卧床,无法跨越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