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天气转凉,节气交替之际,老年人需要对健康饮食、合理作息、适量运动、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些了解。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召开专题发布会,邀请卫生健康不同领域的专家,介绍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科学知识,纷纷为如何过好“秋”支招。
润燥养肺,推荐代茶饮——陈皮姜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提醒,立秋后虽然“秋燥”尚未明显,但仍需预防肺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等症状。她推荐代茶饮,陈皮姜茶。陈皮健脾祛湿兼理气,生姜解表散寒、温胃止呕、温肺止咳,各取3至6克泡水喝,可有效预防秋燥。此外,白色食物如百合、梨、银耳等也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可适当进食。
湿气困脾,不妨吃点“粥”喝点“茶”
龚燕冰还提到,秋季人们易出现湿气困脾的症状,如四肢乏力、头晕昏沉等。此时,推荐食用一些健脾利湿的药膳粥,如加入莲子、山药、茯苓、薏米的粥品。若嫌做粥麻烦,可选择饮用芡实茯苓茶,每种食材取10克,加入500毫升水中煮水喝,有助于改善湿气症状。
清补为主,避免盲目“贴秋膘”
虽然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现代人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不建议盲目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龚燕冰建议,立秋进补应以清补为主,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果蔬、蛋类、奶类、谷类、豆类等食物。对于已有肥胖、高脂血症的老年人,更要谨慎“贴秋膘”,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心血管健康”敲响警钟,要做好争分夺秒
秋季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对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需高度警惕中风、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三大心血管急症。这些疾病不仅发病突然,且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指出,我国最常见的就是脑卒中,也就是俗话说的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其症状包括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中风发生后,必须争分夺秒地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大医院,通过手术取栓或溶栓治疗,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功能并减少后遗症。
心肌梗死或不稳定的冠心病,即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心脏血管斑块破裂导致心肌坏死。其典型症状为胸口剧烈疼痛或胸闷,如同被重物压迫,持续不缓解。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前往医院,通过紧急支架植入等手段挽救生命,减少心力衰竭等后遗症的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冠心病患者若平时能慢跑步或快步走,但突然在行走约600-800米时出现胸口憋闷或疼痛(心绞痛,含憋、闷感),休息后缓解,但再次行走至相同距离时症状复现,表明心绞痛发作,药物可能需要调整。若症状持续十分钟以上不缓解,可能是心梗前兆,应立即就医。原本无症状的运动现在出现症状,也需尽快就医检查,因心绞痛可能加重。总之,症状变化应及时就医,以防心梗等严重后果。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等。患者若从能够轻松爬楼梯或快步走变为行走短距离即感气喘吁吁,需警惕心衰加重。此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急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发生。
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
马长生指出,养生实质上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其核心在于遵循心血管健康的八要素。这八大要素中,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适宜体重、充足睡眠及不吸烟是五大基础,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且易于通过自我管理达到满分标准。而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虽受一定遗传因素影响,但通过医生指导下的科学管理,也能显著降低相关健康风险。
具体而言,饮食上应注重营养的全面与均衡,避免肥胖与营养不良的双重陷阱;运动上,即便是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远离烟草,都是维护心血管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护好呼吸系统,积极接种疫苗
在夏秋交替的敏感时期,人体的呼吸系统尤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丽萍研究员强调,随着季节的变换,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衣物以应对温差变化,并主动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应如此,以降低感染及重症的风险。
此外,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发热、流涕、咽痛等,应及时休息并就医。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秋季还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环境清洁、谨慎选择食物,并在出现过敏症状时迅速就医,告知医生过敏史以获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