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养老网
- 2025/03/08
- 中国经营报
- 16次浏览
作为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客”,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已连续多年被提及。这些在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养老保障需求急速攀升的当下,显得格外重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将进一步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发展养老金融的热点难点建言献策,比如建议建立“消费关联个人养老金缴存机制”;加强个人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长寿风险管理机制;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独立筹资渠道等。
养老金融产品服务有待完善
个人养老金正在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
2024年12月15日,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将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至全国,每年缴费上限额度为1.2万元。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突破7000万人。截至2025年1月15日,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达956款,其中储蓄产品466款,基金产品287款,保险产品177款,理财产品26款。
据记者采访了解,自全国推广以来,多家保险公司积极推出了个人养老金新产品,保险产品的数量扩容明显。从布局公司来看,大中型寿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是主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太平人寿已成立养老金融服务项目组,统筹产品开发、服务融合、业务推动、系统运营、宣传推广等资源。
“当前个人养老金尚处于大规模试点阶段,非税收优惠部分的商业养老金融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第三支柱的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金领域与非税收优惠的商业养老金领域存在差异,个人养老金领域将会是第三支柱的发展重点,而商业养老金融领域在发展空间和规模上也会更大。”平安养老险方面向记者表示。
不过,据记者了解,当下个人养老金总体存在“开户积极、缴存犹豫”的现象。
对于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开户活跃度与缴费比例,太平人寿方面对记者表示:“建议持续丰富产品供给体系,健康保障类产品也可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之中。如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休人员的家庭经济负担,为晚年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记者注意到,全国两会之际,也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和提取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结构不够理想,产品和服务有待完善。
“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不同类型养老金产品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个人养老金投资期限应以中长期为主。目前发售的产品中,银行储蓄和理财类产品占比超五成,且同质化现象严重。除保险类产品具备长期属性外,基金、理财产品大多为1至5年的短期产品。在利率下行、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储蓄类投资对收益水平有一定影响,急需具有养老金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创新开发更多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孙洁表示。
对于如何加强个人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孙洁建议:一是尽快制定标准化的生存率或死亡率改善指数(长寿指数);二是加快探索中国特色的个人养老金长寿风险的新型风险转移机制;三是尽快建立以上海保交所为技术平台的长寿风险对冲交易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优化个人养老金提前领取机制。“比如分类设定税率,对教育、重大医疗、首次购房等刚性需求提取,可减免或降低税率(如1%);对非紧急用途则维持或适度提高税率,引导合理使用。阶段性返还机制,若提前提取资金后一定期限内补缴账户,可部分或全额返还已缴税款,鼓励长期规划等。”
寻求筹资端解决方式
近年来,社保“第六险”——长护险,作为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有超过1.8亿人参保,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目前,长护险也正处于全国推广阶段。负责经办长护险的保险机构,也在持续探索中。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5月1日起,监管发文推行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以来,多家大型寿险公司积极开展转换业务,并在官网开设“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信披专栏。该做法不仅缓解了失能人群护理费用压力,同时也创新了保险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据记者了解,中国人寿在多地协助政府陆续探索了重庆“璧山模式”“吉林模式”“江苏模式”等。截至目前,中国人寿经办的长护险项目已覆盖4400万人。
中国人保(601319.SH)制定并下发长护险投标、运营等一系列制度。除子公司总部设立长护险专业队伍外,在每个经办长护险业务的分支公司,都组建了以医学护理专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化团队。
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全球视野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研究报告》进一步提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商业长护险丰富个险或银保渠道的产品供给,提升储蓄型产品尤其是养老年金产品的吸引力,补全其在长期护理方面的保障功能,真正实现寿险产品向“保证利益+浮动收益+保障责任”进化。
两会期间,为进一步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发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长护险筹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601601.SH)战略研究中心(ESG办公室)主任周燕芳对记者表示,“现行试点地区普遍采用‘医保划转+财政补贴+个人缴费’或‘医保划转+财政补贴’的多元化筹资结构,但主要依赖于医疗保险划拨或政府财政补贴,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比例过低。以首批试点城市为例,医保基金平均承担70%,财政补贴20%,个人缴费仅占10%。”
“这种过度依赖医保基金的筹资模式不仅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还使得制度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例如与基本医疗保险功能定位冲突,削弱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独立性和互济性。”周燕芳说。
周燕芳建议,推动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独立筹资渠道。
“可参考日本‘40岁强制参保’机制,设计‘个人+企业+财政’三方筹资模式,按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进行筹资(如个人、企业各0.4%,财政0.2%)。同时,可探索设立个人长期护理账户,允许医保个人账户资金适度划转,探索家庭共济使用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工资增长指数和护理成本指数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模型,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周燕芳对记者说。
孙洁建议,实施复合式支付体系,细化支付标准。
“我国试点地区多数按照小时、床日设置各类机构、各类服务人员的支付标准,且根据失能等级差异化设置。虽然等级划分已较为详细,但由于护理服务内容差异大,仅区别失能等级、服务时长、服务提供者专业程度的设置仍不能满足相对精细化的支付需求。建议针对不同服务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有所区别,居家服务中不同服务内容亦可有所区别。如对访问护理采用按小时定额支付,对访问洗浴采用按次支付等。可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如韩国根据服务内容的难易区别设置标准,德国将医疗保险点数法支付方式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孙洁认为。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